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瓷器是传承古代社会精神文化生活与物质文化生活的结合体,特别是瓷器本身具有的特殊品质与封建时代中后期的文人墨客的喜好相吻合而倍受推崇,而中国古代帝王对瓷器的特殊爱好干预了中国瓷器的生产面貌。有趣的是,不仅中国文人墨客喜爱瓷器的优秀品质,就连欧洲社会也追求其优美别致的线条、柔和神秘的光芒,五彩斑斓的色彩的独特之美,并激发了欧洲人尤其是法国人对中国文化的向往,明清时期的瓷器文化催生了以法国为中心的洛可可审美趣味。欧洲本土从喜爱到进行大宗的海上贸易,到掀起仿制的狂潮。中国情调弥漫于欧洲人的园林,室内外装饰,着装,生活用品,家具等等,这种中国本土文化与欧洲本土文化的完美结合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样式——以陶瓷文化为主导的中国式加上融合中国文化的“路易十五式”即法国式,本文在借用日本学者小林太市郎提出的称呼“中国—法国式”这一概念。由此窥见,中国明清陶瓷对法国十八世纪的社会生活各个方面都造成的影响可见一斑,它提升了法国人的生活品位,为其成为时尚界的领军开了先河,激发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的美好向往。同时明清陶瓷给其带来工艺技术上的刺激改良以及美学上的影响,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本论文将借用“中国—法国式”的概念,深入研究中国明清瓷器与欧洲17、18世纪瓷器的交流与融合,比较分析中国明清陶瓷艺术与法国洛可可艺术的继承与变异,探究中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的意义。本论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论文的绪论。首先对“中国——法国式”这一概念的界定;其次是本文的研究范畴与研究意义以及创新之处,然后概述并评论已有的相关国内外研究现状,引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方法,展现整篇论文的写作风貌。第二个部分开始切入本文研究主题。阐明明清瓷器对法国洛可可艺术的影响,从欧洲瓷器贸易入手,结合传教士的信息桥梁作用,揭示法国上流社会审美与明清瓷器审美的共鸣。第三个部分是主要论述“中国——法国式”:洛可可对中国瓷器文化的接纳与调适,探究明清瓷器对洛可可艺术时期的影响,借此探寻中西文化交流的意义。本文对小林太市郎的“中国——法国式”这一概念的借用,为论文进行提供可靠的理论支撑。第四个部分全文的核心。将深入剖析洛可可艺术同明清陶瓷艺术的互动交流。进而通过装饰纹样、瓷器的新品种“外销瓷”、洛可可特征明显的德国麦森窑与法国塞弗尔窑对中国官窑、民窑的继承与创新以及从意大利画家郎世宁与督陶官唐英看船载中西文化的明清珐琅瓷四个方面,比较研究欧洲瓷器与中国瓷器文化间的异同。结论部分主要对法国十八世纪的“中国——法国式”的特征做简要地概括总结,指出明清陶瓷艺术对洛可可的影响和价值意义。在研究方法上,笔者主要采用比较研究的方法,并综合采用其他相关方法,依据明清瓷器的艺术特征和法国十八世纪洛可可艺术的契合,结合时代背景、美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知识,对“中国——法国式”做详尽的探讨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