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晚年马克思”

被引量 : 8次 | 上传用户:zty8563327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年马克思的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位置。长年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界对晚年马克思的思想研究是不够全面和深入的,在这个领域中,存在着很多的误区和空白。本文试图运用逻辑分析与实证研究的写作方法,追寻晚年马克思的理论轨迹,侧重于晚年马克思对古代社会、文明社会和俄国“跨越”发展问题的研究之上,以期对晚年马克思的隐性文本思想进行全面梳理,做到一定程度上的正本清源。本文的主线在于:晚年马克思的两大隐性笔记研究,是在为他的《资本论》续篇准备材料,其晚年思想是与其一生的思想一脉相承的。笔记在对古代社会、文明社会以及俄国和东方社会的研究中,考察和研究了大量关于土地所有制、雇佣制度、国家、国际贸易以及世界市场的资料。这些既是对他本人早年唯物史观的验证,又极大地丰富了唯物史观思想。在本文的导言部分中,以“晚年马克思”之“被发现”为起始,简要回顾了学术界对“晚年马克思”的“发现”过程,梳理了西方、前苏联和国内学术界关于“晚年马克思”思想的研究综述。正文第一部分中,首先沿着晚年马克思的理论轨迹,对晚年马克思两大隐形文本——“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和“俄国和东方社会道路笔记”的内在结构和关联进行了总体的概括,并对其中凸显的与《资本论》、唯物史观、史学实证研究方法等典型理论特质进行了研究。在正文的第二部分中,通过研究“国家与文明起源笔记”,探讨了晚年马克思关于古代社会和文明社会的整体思想。对于晚年马克思的古代社会思想研究,本文是与恩格斯的史前社会理论研究一起进行的,通过牢牢把握古代社会中不同阶段上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确立了史前社会历史分期方法论原则;通过研究两种生产理论,揭示了史前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问题;通过大量史实材料的研究,揭示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发展,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逐步产生和发展的过程;通过比较古代社会与当时东方农村公社的区别,从理论上论证了东方农村公社的实际发展道路问题。对于晚年马克思的文明社会思想研究,本文选取的是马克思认为具有典型意义的古罗马帝国的演进历史,科学探讨了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具体的社会结构与社会形态,揭示了晚年马克思关于国家演进的理论;接着重点对资本丰义原始积累阶段再研究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对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过程和原因等细节问题进行了科学地研究,揭示了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中,由结合、统一的形式走向分离、解体的过程,力求说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前资本主义不断扬弃自身的结果;并从时空维度的视角,通过对国际贸易、战争等交往形式的研究,探索晚年马克思的前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思想。在文章最后部分,通过研究“俄国和东方社会道路笔记”,着重对晚年马克思的“跨越”思想进行了深入、全面地考察。“跨越”一词其实是构成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理论的一个基本范畴;晚年马克思通过对东方落后地区,尤其是俄国农村公社问题的长期研究和思考,借用历史典故,提出了跨越“卡夫丁峡谷”的科学设想;只有全面地把握构建这一思想的原则、内涵和实质,才能准确理解晚年马克思为落后地区和民族探索“跨越”发展道路的科学设想;“跨越”思想中潜在着丰富的世界历史、东方社会理论等唯物史观观点,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其他文献
传统的英语教学模式已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与学习过程中的角色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在更加强调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基于建构主
本文重点研究莫兰迪独具个性的绘画风格,通过不同时期的绘画阶段简述其艺术思想,力图客观地追踪莫兰迪艺术探索的轨迹,以期较全面系统地把握莫兰迪绘画创作以及莫兰地本人在
学科教学知识(PCK)由美国学者L.S.Shulman于1986年首次明确提出。此后,有关它的研究与日俱增。从最初静态的PCK,到强调动态的PCKg,再到整合技术的TPCK,过去的20多年记录下了P
纵观全球,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作为信息、知识和科学技术的承载载体,已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影响着企业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占据有力的位置,是推
详细介绍了天然气分布式能源系统的分类和工程应用的常见模式,分析了该系统的主要特点和适用项目,总结其在实际工程应用中遇到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并指出了发展天
文章介绍了合弄建模的方法和原则,并结合模具车间生产的特点建立了基于合弄的模具车间管理系统的框架结构。研究系统框架的模块组成和合弄的内部结构,以及各合弄间的交互机制
本文是一篇翻译报告,研究对象选自John Baylis和Steve Smith合著《世界政治的全球化》(The Globalization of World Politics)的第三部分的第二十六节。翻译大致可以分为文学翻
创造始于问题。教育真正的目的就是让人不断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不断探索又产生新的疑问,解决新问题,在解决新问题中又得到新的感悟与思考。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导向,以学
2008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了一批流散到境外的战国竹简,其内容多为经、史一类的典籍,大多在已经发现的先秦竹简中是从未见到过的,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耆夜》是清华大学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