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后工人人际交往方式研究——以本溪钢铁某车间为例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本溪钢铁热连轧厂电气车间为田野点,首先探究国企工人的交往方式及其形成原因,然后论述了工人的交往方式对于车间运行的影响,最后试图通过对工人交往方式及其变化趋势的描述,来探讨国企改革后,工人所面临的新形势和他们对新形势的回应。国企工人的交往方式既是次级群体关系又带有初级群体关系的特征。工人间交往时间长、频率高、彼此熟悉,交往延续到下班后;他们在交往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工人们平时会互相关心、帮助;工人间的交往一般都比较随意,没有拘束。工厂内的师徒关系和亲属关系就是工人交往的缩影。而工人与领导之间的交往主要是一种上、下级间的交往,表现出一种次级群体关系特征。工人之间相识时间久,每天接触时间长,车间内人员稳定性高,同质性强,并且没有重大利益冲突则是形成这种交往的原因。工人具有初级群体关系特征的交往对于车间的运行不仅有社会化、提供情感需要等正功能,也有着影响各车间之交往等反功能。企业改革之后,工人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不断下降,主体地位逐渐边缘化,这些都可以通过工人交往的变化趋势反映出来。与此同时,领导的地位却不断上升,和工人相比形成了巨大反差。国企领导对于企业和工人的控制力随着地位的上升而不断增强,工人越发处于一种弱势地位。面对着这种形势,工人们没有组织起集体行为来应对领导的权威,而是做出了各自不同的应对方式。这些应对方式可以分为四种:服从、退出、反抗、混日子。不管工人做出何种回应,工人主人翁地位和主人翁意识的丧失是不争的事实。文本尝试以工人交往这样一个新的视角来探讨工人在国企改革后面临着怎样的新形势和他们对这种新形势的回应,并希望借此引起人们对于国企工人命运和现状的思考与关注。
其他文献
社区社会组织作为社区治理的参与主体之一,是激发社区活力,促进居民积极参与社区事务,健全社区自治,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和归属感的重要载体。它的参与有助于优化社区治理结构。因
半边户与家属工是产生于我国特定历史阶段、有着“中国国情特色”的群体,这一群体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同时也承载了社会变迁带来的阵痛与苦难,逐渐沦落为社会弱势群体。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尊老敬老传统的国家,千百年来,人们已经习惯于依靠家庭成员的照顾和扶助来完成养老。然而,随着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日渐加剧以及城市家庭照料功能的急剧弱
网络的崛起使“地球村”的梦想变为现实,同时也使跨文化交流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新特点,即跨文化交流在网络空间和现实空间同时并交互地展开,这种新的特点一方面促进了不同文化之
本文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法描述了s村现存的人际信任状况,并且在运用实践过程分析理论探讨S村村民信任机制的形成、信任的强化或弱化及信任的断裂或维持等方面的基础
我国现行法定退休年龄的规定始于1951年,在经历了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之前和改革开放至今这两个阶段的演变后,仅出于对某些行业和职业劳动者的保护角度规定了提前退休,以及从
本文以20世纪30年代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时刊——《独立评论》为文献基础,运用文献法、比较法、思想史与社会史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了聚集在《独立评论》周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