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本溪钢铁热连轧厂电气车间为田野点,首先探究国企工人的交往方式及其形成原因,然后论述了工人的交往方式对于车间运行的影响,最后试图通过对工人交往方式及其变化趋势的描述,来探讨国企改革后,工人所面临的新形势和他们对新形势的回应。国企工人的交往方式既是次级群体关系又带有初级群体关系的特征。工人间交往时间长、频率高、彼此熟悉,交往延续到下班后;他们在交往中扮演了不同的角色;工人们平时会互相关心、帮助;工人间的交往一般都比较随意,没有拘束。工厂内的师徒关系和亲属关系就是工人交往的缩影。而工人与领导之间的交往主要是一种上、下级间的交往,表现出一种次级群体关系特征。工人之间相识时间久,每天接触时间长,车间内人员稳定性高,同质性强,并且没有重大利益冲突则是形成这种交往的原因。工人具有初级群体关系特征的交往对于车间的运行不仅有社会化、提供情感需要等正功能,也有着影响各车间之交往等反功能。企业改革之后,工人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不断下降,主体地位逐渐边缘化,这些都可以通过工人交往的变化趋势反映出来。与此同时,领导的地位却不断上升,和工人相比形成了巨大反差。国企领导对于企业和工人的控制力随着地位的上升而不断增强,工人越发处于一种弱势地位。面对着这种形势,工人们没有组织起集体行为来应对领导的权威,而是做出了各自不同的应对方式。这些应对方式可以分为四种:服从、退出、反抗、混日子。不管工人做出何种回应,工人主人翁地位和主人翁意识的丧失是不争的事实。文本尝试以工人交往这样一个新的视角来探讨工人在国企改革后面临着怎样的新形势和他们对这种新形势的回应,并希望借此引起人们对于国企工人命运和现状的思考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