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是当今国内外发展的共同趋势,污泥则是污水集中处理的主要副产物。污水处理厂污泥中含有一定数量的重金属,由于其难降解性和生物累积性,已成为制约污泥综合利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明确污水处理厂污泥中重金属的污染特性及环境风险可为污泥深度处理及综合利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目前,有关污水污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及生态风险评价方法的分类等级不一,导致评价结果差异较大;基于污泥中重金属化学形态的污染程度与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尚不完善;污泥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研究不够深入。针对上述问题,本论文以南昌市四个主要污水处理厂(红谷滩、青山湖、象湖及朝阳)污泥为研究对象,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第一,分析各污水处理厂污泥中六种主要重金属的赋存特性,具体包括:Zn、Cu、Cd、Cr、Ni和Pb。结果表明:青山湖污水处理厂污泥中各重金属总含量均较高,各污水处理厂污泥中重金属Cd和Ni总含量超过酸性土壤利用标准限值。重金属Zn、Cd和Ni主要存在于可交换态(F1)和可还原态(F2),重金属Cu和Cr主要存在于可氧化态(F3),重金属Pb主要存在于残渣态(F4)。各污水处理厂污泥中重金属Zn、Pb和Cd的浸出量均超过相应的标准值。除了红谷滩污水处理厂,其它污水处理厂污泥中重金属Ni的可浸出含量均高于标准值。重金属Zn、Ni和Cd的浸出率较高。第二,在已有的污水厂污泥中重金属污染程度及生态风险评价模型(Igeo、ER、RI及RAC)的基础之上,引入了CF、ICF、DC、GCF及GRI模型,并建立统一的分类等级。将上述建立的重金属污染程度及生态风险评价体系应用于南昌市四个污水厂污泥。结果表明:各污水处理厂污泥中重金属Cd的污染程度与生态风险评价等级属于II-IV级(中到高等污染程度与生态风险),多种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与生态风险(DC和RI)评价等级均为IV级,即高污染程度和高生态风险。单一重金属污染程度评价方法(Igeo、CF和ICF)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重金属Cu、Zn、Ni和Cr评价结果呈正相关,重金属Pb和Cd评价结果呈负相关。单一重金属生态风险评价方法(ER和RAC)的相关性分析表明:重金属Zn和Ni评价结果呈正相关,重金属Cu、Pb和Cd评价结果呈负相关。多种重金属综合污染程度(DC和GCF)和生态风险(RI和GRI)评价方法均呈正相关。第三,结合土壤中重金属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污泥中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模型进行了优化,并将其应用于南昌市四个污水处理厂污泥。结果表明:青山湖污水处理厂污泥中各重金属的成人和儿童日均总暴露量(CDIrisk)最高,其次是象湖、朝阳、红谷滩。儿童通过手—口摄食暴露剂量(CDIinh)明显高于成人,而通过皮肤接触暴露剂量(CDIdermal)低于成人。五种非致癌重金属(Cu、Zn、Pb、Ni和Cr)成人和儿童的健康风险均小于非致癌风险阈值,但致癌重金属Cd的儿童综合致癌风险均略高于致癌风险阈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