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天然耐药,由于该菌能高效获取并传递外来DNA片段(如质粒、转座子、整合子等)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导致了其耐药机制极其复杂。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在不断增加,已经出现一部分对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他啶)和亚胺培南耐药的菌株。对于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其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方法,至今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尚无推荐的标准方法。目的:研究金属β-内酰胺酶在铜绿假单胞菌中的存在情况,探讨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的检测方法及耐药机制。分析临床中分离的同时耐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铜绿假单胞菌的同源性,为合理应用抗生素及临床微生物实验室监控金属β-内酰胺酶检测方法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ATB Expression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ID32GN鉴定板条检测烟台、淄博两地区2004年1月—2006年11月期间的分离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法筛选对亚胺培南和头孢他啶同时耐药菌株作为测试菌株。采用EDTA纸片复合法和E-test法分别检测测试菌株是否存在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同时用PCR法检测blaIMP-1和blaVIM-2耐药基因进行确证;重复序列引物聚合链反应(ERIC-PCR)对测试菌株进行基因分型。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对8种常用抗菌药物的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分别是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氨曲南,左氧氟沙星。结果:共分离铜绿假单胞菌302株,无重复分离株,筛选出34株作为试验菌株。采用EDTA纸片复合法筛选金属β-内酰胺酶,与E-test法和PCR法结果相比显示,EDTA纸片复合法可用于初筛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本研究结果为:EDTA纸片复合法筛选15株产金属酶菌株;E-test法筛选11株产金属酶菌株;用PCR法检测3株blaIMP-1和5株blaVIM-2耐药基因。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对8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产金属酶菌株呈多重耐药,尤其是PCR法产金属酶菌株耐药呈现为高水平耐药;阿米卡星抗菌活性最好(60.0%),其次为环丙沙星(33.3%)。ERIC-PCR法对测试菌株进行基因分型显示,主要分为7型,存在散在的克隆菌株。结论:(1)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株中存在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2)EDTA纸片复合法方法简便、结果可靠,可作为临床微生物室初筛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的方法;E-test法和PCR法,两者联合可用于确证产金属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的方法。(3)ERIC-PCR对试验菌株进行基因分型,监测其在临床上流行情况,开展对铜绿假单胞菌产金属酶的检测十分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