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翻译中的审美再现——《大卫·科波菲尔》的两个汉译本的比较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docto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学翻译是翻译中的重头戏,要做好文学翻译需要多方面因素的协调运作,如文化、历史、宗教、政治、心理学等。本论文采用了比较研究结合理论研究的方法,即从翻译美学和认知图式的理论角度入手,通过对董秋斯和张谷若两位翻译家对DavidCopperfiled不同的翻译译本中的一些译例分析,探讨了文学翻译中审美再现的三个方面:意美再现、形美再现、音美再现。意美再现中着重讨论了概念意义、命题意义、语境意义以及语用意义的再现。形美再现中主要讨论了语言的平行结构、对比结构和修辞结构的再现。其中修辞结构再现中从明喻、隐喻、转喻、夸张和双关五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探讨。音美再现中主要讨论了节奏和拟声的再现。 通过对审美再现这些方面的具体分析,本论文得出结论:文学翻译的审美再现,即在文学翻译的意美、形美和音美再现中都经历了一个认知过滤的过程:认知同化或认知顺应。当译者的已有知识足以对原文的美进行再现时,认知过滤就是同化性的。当译者的已有知识不足以确切的再现原文的美时,他需要通过对原有图式的缺省进行弥补或对原有图式进行调节等手段才能再现原文的美,此时的认知过滤就是顺应的。无论是认知过滤中的同化的翻译还是顺应的翻译都是服务于译者的翻译审美需要的,即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美。
其他文献
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欧盟开始在欧洲电信市场上雄心勃勃地实施市场开放计划,意在全面开放电信业的基础设施和服务,以开发潜在的市场需要,发掘市场潜力。作为欧盟成员国之一的
多丽丝·莱辛是当今英国文坛上颇负盛名的作家,她的作品题材广泛,主题深刻。其代表作《金色笔记》因其在结构上的创新和对五十年代英国社会中人的精神状态和道德状况的反映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