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血管性血友病(von Willebrand disease,VWD)是最常见的遗传性出血性疾病,是由于von Willebrand因子(VWF)先天性缺陷导致血浆中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的量或质异常所引起的。临床多表现为皮肤、黏膜出血,或外伤后、拔牙、外科手术后出血不止,女性患者可表现为月经出血量增多。血管性血友病可分为1型、2型和3型三个类型,2N型血管性血友病是由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与凝血因子VIII(FⅧ)的结合部位发生突变,导致VWF与FⅧ结合能力下降,从而造成FⅧ在血浆中被过度水解而明显降低。3型血管性血友病则是由于VWF基因发生纯合子或复合杂合子突变导致血浆中VWF重度减低造成。血管性血友病各型及各亚型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各不相同。本实验采用血管性血友病的诊断试验和分型试验,对先证者及其家系进行表型诊断,并通过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VWF全基因进行测序,寻找导致血管性血友病发生的基因突变,阐明其分子发病机制,从而对其进行基因诊断。方法:1取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外周血,EDTA抗凝并制备富血小板血浆(PRP),测定瑞斯托霉素诱导的血小板聚集(RIPA)及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离心分离出血浆,分别测定凝血常规、血浆VWF抗原(VWF:Ag)、血浆VWF瑞斯托霉素辅因子活性(VWF:RCo)、血浆FⅧ凝血活性(FⅧ:C)、VWF与FⅧ结合活性(VWFFⅧ:B/VWF:Ag比值),并进行血浆VWF多聚体分析,对先证者和家系成员进行表型诊断。2提取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采用二代测序法对DNA进行VWF全基因测序,寻找VWF相关基因突变,并用一代测序对先证者的弟弟进行验证,明确其分子发病机制。结果:先证者及其弟弟的APTT均延长,分别为59.3s和68.9s,其父母的APTT均正常;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PT、Fib、TT和AT均正常;先证者及其弟弟的血浆VWF:Ag(15.8%和28.7%)、VWF:RCo(16%和30%)、FⅧ:C(2.9%和4.2%)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先正者父母的以上检测指标均正常;先证者及其弟弟、父亲的VWFFⅧ:B/VWF:Ag比值均明显减低(0.13、0.10、0.19),而其母亲的VWF-FⅧ:B/VWF:Ag比值正常。先证者及其弟弟、父亲的RIPA均有不同程度减低(20%、27%、30%),其母亲的RIPA正常;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和VWF多聚体分析均正常。对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进行VWF基因测序,先证者和其弟弟均分别存在两种杂合性突变:一种是在VWF一个等位基因的第18号外显子上存在c.C2372T(p.T791M)突变,为一种2N型血管性血友病突变,此突变来自其母亲;另一种是在VWF另一个等位基因的第49号外显子上存在c.C8052A(p.Y2684X)突变,为一种3型血管性血友病突变,此突变来自其父亲。结论:根据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特征以及VWF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表型诊断为2N/3型血管性血友病。通过VWF全基因测序进行了基因诊断,证实来自母亲的2N型VWD突变p.T791M和来自父亲的3型血管性血友病突变p.Y2684X构成的复合性杂合突变是导致先证者和其弟弟发生血管性血友病的分子发病机制,其中3型血管性血友病突变p.Y2684X为首次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