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产业化扶贫是新时期加快扶贫开发步伐,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目前连片扶贫开发已成为了“十二五”时期国家扶贫攻坚的着力点,在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此,一些地方政府把它作为扶贫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下大力气抓好产业化扶贫,并确立了主导产业、建立产业基地。然而,一方面,农业本身具有高风险性,产业化扶贫形式又具有着复杂性,农产品,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的利润实现,需要很长周期;另一方面,由于农户自我发展的能力有限,农民进入产业链条的存在着多方面的风险,农民的参与程度与积极性不是很高,导致脱贫效果并不显著。 本文以武陵山区GZ县茶叶产业化扶贫项目为个案,利用访谈法、参与观察法所获得的资料,描述了GZ县茶叶产业化扶贫项目的背景、茶叶产业化发展的可行性基础,以社会学的相关理论对产业化扶贫中行动者面临各种困境的行为选择进行阐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民在产业化扶贫项目中行动逻辑的原因,以及对降低规避产业化风险,提出了产业化扶贫中理想化的政府行动逻辑。 文章认为,在建立产业基地的过程中,行动者(主要是指政府部门及其官员、村干部、农民)在发动、实施各阶段都采取了不同的策略,这些策略都基于自己在茶叶产业化过程中的利弊进行理性判断。研究发现,具有茶农和村干部双重身份的农户由于具备了进入“游戏”的各项准备,拥有了一定的技术、资金、市场基础,加之拥有村干部的身份,能获得更多的信息资源和额外的政策偏向,因此他们会积极响应政府扩大茶叶种植面积的号召;而普通的农民则对产业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规避,采用“软对抗”来与政府进行博弈。 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当前产业化扶贫的个案,它还是表现为以政府为主导的减贫模式,农民参与式扶贫中的消极和“被动”依然存在。如何将政府主导产业发展转变成市场刺激产业发展,贫困对象由“被动参与”转变成“主动参与”是当下中国减贫事业顺利推进的关键。通过呈现出茶叶产业化扶贫中的处于不同位置的主体在主动参与或被动参与减贫实践的具体活动时所作出的回应,为今后如何在扶贫开发过程中更好的尊重贫困群体的主体地位,制定适合地方国情的产业化扶贫机制提供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