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晋有诸多风流名士,孙绰是其中之一。孙绰的才学在当时就被文士认可,尤其是其玄言诗,直接改变了诗歌发展的轨迹。本文以孙绰及其作品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孙绰的思想以及其文学成就,力图对其思想进行深度挖掘,对其作品进行全面研究。绪言主要通过介绍有关孙绰研究涉及的相关问题以及研究现状,分析对于孙绰研究还存在的一些问题。同时探讨了解决孙绰研究中存在问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论文共分四章。第一章介绍孙绰的生平和著作。第一节通过梳理孙绰生活的社会政治背景,可以得知孙绰生活在一个战乱频繁的时代,这种背景对孙绰的人格以及作品都会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第二节主要考察孙绰的生卒年,根据孙绰其兄的生卒年,推断出孙绰的生年为晋惠帝永康元年(300年),其卒年应在晋废帝太和六年(371年)之后。第三节比较了《世说新语》和《晋书》中两种孙绰的形象。通过对《晋书》和《世说新语》里记载孙绰事迹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晋书》里的孙绰形象是有指向性的,重在体现孙绰是一位敢于谏言的儒士形象。而《世说新语》里的孙绰形象更加立体,他不仅敢于谏言,还有远见卓识,有鄙秽的本性以及与万物为一的思想。第四节介绍孙绰的著作,除了介绍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严可均《全晋文》、逯钦立《先秦汉魏南北朝诗》里辑录的孙绰大部分作品外,还从《高僧传》《艺文类聚》等书中辑录了孙绰的一些散佚作品。同时对孙绰的《孙登别传》进行了分析,此传与王隐《晋书》、葛洪《神仙传》、臧荣绪《晋书》、唐修《晋书》记载的孙登有所不同。它省去了司马昭让阮籍去宜阳山拜访孙登的事情,直接写阮籍在苏门山拜访孙登,还对阮籍与孙登的交流进行了详细记载。孙绰除了具有文学才能外,还有书法、绘画的艺术才能。在唐代以前,孙绰的书法作品在世的可能性较大,然而可能因为孙绰的品行问题以及孙绰的文学才能掩盖了其书法才能,所以鲜见著录。到了唐代,也正是因为他的才气和名气,才被收入唐张怀瓘《书估》中,使其书法价格高于一般市价。第二章是阐释孙绰的思想。前三节主要阐释孙绰的哲学思想,第四节是他的文学思想。通过分析孙绰的作品及相关典籍,可以看出孙绰是一个讲求玄儒双修的名士,在调节名教与自然方面,他接受了郭象《庄子》注的某些观点,统一了有和无、出与处。同时,随着佛教思想的不断中国化,孙绰在利用佛教思想的同时,提出了自己的至道思想,即认为凡是使自己情物顺通者,都可以称作道。他的这种道,有着郭象“适性”理论的影子。孙绰还有一种“二界”思想,即是尘界和神界。而尘界想达到神界,需要妙的作用达到极点才可以。孙绰的文学思想主要体现在对“情与物”和“文与质”的看法上。在“情与物”方面,孙绰发展了情与物的关系,遇物生情,而这种情需要不断深化、不断积累才可以发展成固定的情感,成为一定的情感意象;在“文与质”方面,孙绰主张儒家“文质彬彬”的中和观,强调内容与形式兼备。第三章介绍孙绰的文学成就。第一节分析孙绰的诗。孙绰有抒情诗,在抒情中加入玄言就是抒情玄言诗,当情感极具淡化时就变成了纯玄言诗。孙绰也有写景玄言诗,当诗中皆是景物而没玄言时,就成了写景诗,这些淡化了玄言的写景诗对后来的山水田园诗有着深远影响。第二节介绍孙绰的辞赋。主要分析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分析孙绰怎么通过神游而体道的过程。孙绰的《望海赋》是模拟前人之作,在手法运用以及内容扩展上并没有太多新意。第三节介绍孙绰的碑、诔、铭、颂、赞等旨在歌功颂德的文。通过分析孙绰碑文的特点,发现刘勰对孙绰碑文特点批评的原因,即在于过多叙述碑主所面临的危乱以及碑主所建立功业的经过。孙绰的诔文,有突出自己与诔主关系的一面,但重在突出自己的情感。他的铭文有点像赋,而《太平山铭》则有点接近四言山水诗。第四节介绍孙绰的疏、论、议等具有说理性质的文章。主要分析孙绰的《谏移都洛阳疏》,此作并非如唐修《晋书》所言孙绰敢于直谏,而是孙绰权衡利弊后作出的抉择,是他想通过此疏获得一定的声望。第五节是孙绰的《孙子》以及《论语集解》。孙绰《孙子》中的内容,含有儒、道两家风格,有时也能看到儒道两家合二为一的风格。孙绰《论语集解》里虽然融入佛玄之道的词汇或者理论,但是孙绰的《论语集解》重在对儒家之道进行阐发,使其能在当时的政治生态下为人所接受。第四章是孙绰及玄言诗对后世的影响。前两节分析孙绰的辞赋、诗及其人其事对后世的影响。孙绰的《游天台山赋》对后世的影响极大,无论在“掷地有声”的意象上还是在使人神游的仙境上,后代著名文人如李白和苏轼都有不同程度的接受。孙绰的诗作对后世影响较小,原因在于他的诗风不适合潮流的发展,但也有江淹等人的模拟之作,这种模拟之作富有理趣。第三节简要梳理一下玄言诗对后世文学的影响,发现玄言诗主要对后世诗歌的意境以及理趣等方面有一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