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研究 ——以《钟鸣鼎食的礼乐文化》为例

来源 :西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uehua8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统文化,是一种具有明显的时代性、多样的民族性以及较强地域性的精神食粮,是民族灵魂能够得以承载和传递的土壤。而中华传统文化,是凝聚中华民族五千年厚重底蕴的体现,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是中华文明珍贵的瑰宝与精神财富,发挥着历久弥新的作用;是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撑,是促成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载体,是发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坚实根柢。历史课程是义务教育阶段非常重要的学科,其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知晓历史事件发生的一系列线索和脉络,更是要从历史事件背后的发展线索上来看,吸取历史背后的经验教训,窥探人类发展长河的趋势、探寻规律;同时还要通过有效且可行的三维目标在课堂中的渗透,引导学生树立健康可靠、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从而使其能够明辨是非,并且培养出终身受益的品格和习惯。因此,非常有必要通过课程实践将初中历史课堂与中华传统文化加以整合。在初中历史的教学中,通过学习历史事件的多重要素,使学生在了解知晓历史文化的同时,渗透中华传统文化在其中,能够更加深刻地体会中华文化的深奥广博、兼容并包、,领悟华夏民族自强不息、拼搏创新的精神,以及谦虚谨慎、勇往直前的文化定力。本文聚焦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初中历史课堂中的实践研究。第一部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做出简单界定,从宏观层面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同时阐明将其渗透于初中历史课堂的依据,即从教育部相关文件、初中历史课程对于初中生综合发展的长远作用、统编历史教科书的内容和架构、课程标准等方面阐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入到初中历史课堂中,对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目标的实际意义。其次,窥探能够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入初中历史教育中的行之有效的途径。通过对备课的全面性、教材的有效利用、行课中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态,以及最终应该达成何种有效教学目标,进行逐一地分析,并且从中得出经验与反思,为日后历史课堂实现更高的效率而提供借鉴。防止这类课程出现太强的目的性与功利性,而失去了历史课堂本应该有的功效,也防止历史教育走入更深的误区。最后,笔者将举出一个实际的教学案例,即公开课《钟鸣鼎食的礼乐文化》,从课前的备课,到行课过程中的每一步环节,再到最后课程的评课与反馈,剖析并且反思应该如何将历史课堂与中华优秀文化相互融。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技术已经渗透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电子商务作为互联网衍生出的重要分支,打破了传统商务在服务时间、服务空间上的壁垒,实现了交易方式从线下到线上的转变。用户价值对于推动电商发展起着重要作用,但电商平台需要预先支付成本,才能将用户价值转化为客观利润,当平台的获客成本高于用户价值时就会造成亏损,因此根据用户价值的高低预先规划成本是非常重要的。针对这一现象,本文使用用户画像数据对电商
随着2011年《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的颁布,要求初中历史教学要改变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和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中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新的教学策略和模式层出不穷,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中的地位和关系也发生了变化,要求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课堂要以学生为主,真正实现素质教育。在此大背景之下,笔者所在的学校借鉴并学习了山东省青岛市即墨二十八中学提出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自主、
讲评课一般是指在学生阶段性的考试之后,教师根据学生试卷反映出的主要信息,通过设计教学,有针对性的反思教学实践、巩固学生知识、提高学生应试能力的一种课型。在新一轮的教学课程改革中,讲评课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近几年,新的课程标准和高考评价体系要求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品格与能力。历史高考“脱离教材”、“重理性思维”的命题趋势越来越明显。命题者站在更高的学科高度和更广阔的学科视野审视
脉冲微分方程理论是微分方程理论中的一个十分重要新分支,它具有深刻的物理背景和数学模型。近年来,这一理论在应用数学领域中已取得了迅速的发展和广泛的重视。 具有奇性的常微分方程问题,最早是在研究核物理、气体动力学、流体力学、边界层理论及非线性光学问题中提出的,是微分方程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领域。 本文共分四章,在第一章和第二章中,我们研究Banach空间中脉冲积分-微分方程解的存在性,其主
在学生的学习生涯中,高三复习无疑是关键的一年,复习效率的高低更是会直接影响到高考成绩。农村高中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习惯等各方面存在的劣势,导致复习效率一直处于较低水平。本研究旨在为农村高三数学复习提出针对性的复习策略,帮助学生提升学习效率,提高复习质量。本研究的意义在于在发扬传统教学优势的基础上,针对农村高中提出切合实际的复习策略,改进学生的学法和教师的教法。本研究首先利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
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和教育改革的推进,教育部也在不断调整对初中阶段历史课程教学的指导意见,乡土资源在初中历史课程资源中所占地位也越来越高。在初中历史课堂中应用乡土资源教学既符合推动核心素养落地的课程改革需求,也能够使得教学更加贴近学生当下的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河南省郑州市作为全国八大古都之一,在乡土史运用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通过乡土史的讲解能够让学生置身于自己熟悉的空间环境,身临其境地感受
数学概念是数学学科课程内容的基本组成要素,是学生理解数学思想、掌握解题技能的关键。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概念在课程教学中的中心地位也日益凸显。然而,由于概念本身的高度抽象性,加之学生缺乏主动建构的学习过程与能力,对概念的理解更多的停留在工具性使用的层面,导致学习难度大,并且成为了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因此,探索概念有效性教学模式,优化教学设计意义重大。本研究尝试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AP
在传统的高中数学课堂上,由于学生接受知识能力水平的不同,再加上高中数学知识的繁多和复杂性,往往教师在讲解知识后,不同学生会存在不同程度上的疑问或知识遗漏,教师没有足够时间和精力去回答每个学生的问题,微课以其主题突出、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的优势成为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形式,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自主地进行查缺补漏的学习,同时还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本论文聚焦于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加之手机、电脑、平板等移动电子设备的大量应用,为当今的教育事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在此背景之下,微课这一新兴事物应运而生,它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之下的产物,也是教育信息化的体现方式之一。本文以微课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为例,探究如何提高微课在高中数学实践中的应用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提高高中数学课堂的教
应试背景下学生劳动教育被弱化,边缘化,学生劳动意识淡薄,甚至不会劳动,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劳动素养的关键时期,劳动素养的测评能够诊断当前劳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扩充相关的理论研究。文章在分析前人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国家一系列的劳动教育文件以及地方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视角,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统计分析法等方法,从小学生劳动素养的内涵以及操作性定义入手,综合构建了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