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沉默,同言说一样,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之一,两者在本质上都是一种符号。但沉默的模糊性和情境依赖性特征决定了它的两面性:沉默既可以是交际的障碍,又可以表达十分丰富的语义。课堂沉默同样具有两面性,它是师生间有效交往和交往障碍的集合,是意义生成和意义游离之域。 为了使教师形成对不同课堂沉默的区分,并做到对消极课堂沉默的有效避免,论文根据课堂沉默的主体、效用、自发性、沉默在谈话中出现的位置以及其在交际过程中的语用特征对课堂沉默进行分类。并在分类的基础上,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分别阐述了课堂沉默的功能。 就学生课堂沉默的原因,文章从教师、学生、课堂环境和文化四个方面展开:在教师方面,教师的交际风格、教学组织形式、教学风格、教师对学生课堂参与的期待与强化以及师生关系与学生课堂沉默的产生密切相关;在学生自身方面,学生的自我观念、性别语言特点、学习风格、气质性格特点和长期的学习惯性是其课堂沉默的原因;在课堂环境方面,主要从课堂气氛和班级规模两个方面展开论述;而在文化方面则分析了面子意识、权威观念、考试文化、社会性别角色以及传统文化对沉默的认同几个方面与学生课堂沉默的关系。 在对课堂沉默分类与寻因的基础上,就正确对待课堂沉默从四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讨论了现实课堂教学中教师对课堂沉默的几种误解:课堂沉默是对课堂教学的否定,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权沉默和忽视课堂沉默。其次分析了教师对待自身课堂沉默的两个原则:适切原则和适度原则。然后论述了正确对待学生课堂沉默对教师提出的要求:课堂交往中,真正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根据课程内容采取相对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民主的、开放的、复合型教学风格的追求;形成互信、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消解教师权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自我观念;使学生认识到课堂参与、课堂互动的重要性,锻炼学生的“公开说话”和课堂发问能力;在对学生认知风格、性格特点识别的基础上,区别对待。最后,讨论了课堂沉默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