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所选取的文本为阿富汗裔美国作家卡勒德·胡赛尼的第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The Kite Runner)。该小说以主人公阿米尔第一人称的角度展开,讲述了他与仆人哈桑之间的童年回忆,以及战争爆发后随父亲从阿富汗移民美国生活的故事。小说的内容充满对阿富汗人生活细节的描写,处处彰显出伊斯兰文化的印记。大陆和台湾都翻译了这部小说,在不同社会文化和历史因素影响下,两岸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经常采取不同的策略表达原文含义。为了研究该小说大陆与台湾译本在语言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本文选取杰夫·维索尔伦(Jef.Verschueren)的语用顺应论作为理论框架,从历史、社会、文化语境等角度对两地译本的语言表达进行比较详细的探讨和分析。具体而言,本文分别根据词汇选择、句子结构、语言风格三个方面对两岸译者的翻译思路及技巧进行分析,阐述在不同语境因素影响下,译文的顺应方向和程度的差异及原因。其中,词汇选择将重点研究大陆与台湾版本对书中外来词以及伊斯兰文化特有词的翻译差异及其原因;句子结构则侧重两岸译者对原文长句的处理方式及语法结构的差异及其原因;语言风格主要针对两岸译者在句式选择,技巧应用,语言特色方面的差异及其原因,并将四字成语、俗语及习语单独讨论,研究其中的差异及其原因。本文所选取的译文将依据其研究重心,对比译文的差异,结合两岸历史背景因素以及社会发展差异,剖析差异形成的根本原因。通过研究发现,两岸译者标音方法及伊斯兰文化基础的差异,是词汇选择差异的主要原因。早期现代汉语的语法及西方文化对台湾的影响,使得台湾译本句子结构有别于大陆。两岸不同的语言发展及应用使得两岸译文语言风格存在差异。两岸语言使用习惯的差异,以及语法体系的差异使得两岸译者在使用习语、成语及俗语方面也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