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少年中性化问题是近几年受到社会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随着中性化明星李宇春、周笔畅、师洋、向鼎的迅速走红,中性化风潮势不可挡地席卷中国,小学生中出现了越来越多模仿中性化明星的假小子和娘娘腔,人们开始担扰中小学生的性别角色定位问题,对青少年中性化现象的研究以及对性别教育的探讨已经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现代社会中以往绝对的性别二元对立的现象正逐步被打破,更多的男性正在变成女性,更多的女性正在变成男性,这种颠覆了传统性别观念的中性化现象出现既有其必然产生的社会背景,也有其影响因素。如何才能更客观地看待学生中性化现象,如何能让边缘性别在社会宽松的环境中发展,让我们的教育更加有人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能更多地贴近自己的天性等的原因是本研究的初衷。在我国无论是社会性别理论,还是性别教育理论,都还没有建立起本土化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大多只是照搬国外现有的理论与模式,尤其是照搬美国的。在模仿与学习中难免会有因国情不同的意外情况发生。如果没有立足于中国的这个国情来看社会性别理论问题,空有性别教育理论观是完全不可行的。所以在本研究中选取调研的地点是桂林市,这个既糅粹了中国古老文化及少数民族思想的城市,同时又是一个外国游客来旅游定居较多的城市,其中的调研结果非常利于站在国际的视野上来看待发展成熟的社会性别理论,发展出具有本国特色的本土化的性别教育。研究者在2010年9月至12月进入桂林市Y小学中进行实地调研,尽力参与五年级(5)班的课堂活动与非课堂活动,接着,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找出其中的中性化学生,并且对他们进行访谈,深入了解他们的心理、家庭背景,并且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分析小学生中性化现象形成的影响因素,反思其中的积极影响与消极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论文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的内容:第一部分:导论对本研究的选题缘由、概念界定、文献综述,以及研究的意义、方法和过程进行阐述与说明。第二部分:小学生中性化现象的社会背景本研究从经济、政治、文化与教育等角度阐述小学生中性化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第三部分:桂林Y小学的实地调研研究者进入桂林市Y小学进行实地调研,从中选取班上中性化学生的其中7个学生进行深度访谈,并对他们在班主任Y老师及其他科任老师眼中的印象、在班上与同学相处、在校的学习与参与活动等情况作一个深入的刻画与分析。第四部分:小学生中性化现象的影响因素通过分析得知,影响中性化学生性别意识及性别行为的因素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家庭的影响;二、学校的影响;三、同辈群体的影响;四、大众传媒的影响。第五部分:研究者的反思根据本研究所调查到的小学生中性化现象以及影响因素的分析,结合中性化现象带来的积极与消极影响,提出针对小学生中性化现象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