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植入式微电极的神经电信号提取研究

来源 :上海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肌电信号用作控制信息源的单自由度肌电假肢在临床上已得到了成功应用,但其在多自由度假肢控制方面的应用效果并不是很理想。由于肌肉的运动是由神经控制的,神经电信号是人脑控制意识的直接表征,因此以神经电信号作为直接人机控制接口是解决多自由前臂假肢控制信息源的一种可行途径,也是近年来国内外在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论文开展了神经电信号提取方案及运用该方案于动物实验方面的研究,旨在为用神经植入式微电极获取周围神经电信号的方法提供实验依据,探索将神经电信号作为前臂假肢的控制信源,为实现假肢的多自由度智能控制奠定基础。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 1. 设计神经电信号提取方案。根据神经电信号的特征,基于已研制的神经微电极,制作了四路神经电信号调理电路,组成了一个完整方案以用于提取神经电信号。即将微电极传导出的原始神经电信号,通过信号调理电路进行高倍放大、去除噪声等处理后被提取。信号调理电路采用三级放大的设计方法,主要分为前置输入放大、辅助放大和增益调节放大。特别是电路中前置放大器的设计,使得该电路具有很高的输入阻抗和共模抑制比,能有效地解决提取微弱神经电信号时遇到的工频干扰和极化电压等难题。后续的动物实验也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案用于提取动物神经电信号的实用可靠性。 2. 信号提取过程中的抗干扰设计。由于生物电信号属于强噪声背景下的低频微弱信号的特点,因此如何有效抑制干扰是信号提取过程中的关键之处。基于此,分析了提取信号时可能引入干扰的途径,并采取了相应的若干抗干扰措施。后续的动物实验成功提取到神经电信号证明了这些措施是有效的。 3. 进行动物实验。选取SD大鼠为实验动物,运用神经电信号提取方案提取大鼠的坐骨神经电信号。即在SD大鼠坐骨神经束内植入微电极,若干个月后,进行了多次神经电信号提取的实验。在麻醉状态下对大鼠进行刺激,通过神经电信号调理电路获得了清晰的诱发神经电信号;而在对大鼠的促醒过程中,则获得了一系列自主意识的神经电信号。通过分析,实验所提取到的信号具有神经电信号的基本特征。这表明了神经电信号提取方案中,微电极设计所采用的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微电极有利于信号的提取;信号调理电路能有效对微电极传导出的原始神经电信号进行放大、去噪等处理。这验证了本研究中神经电信号提取方案具有实用性。
其他文献
冷却预旋输气系统是燃气轮机内冷却装置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冷却气体从压气机输送到涡轮叶片的过程中,由静止机匣输送到高速旋转的涡轮盘的压力损失最大。预旋输气系统的作用就
为了最大程度提高船舶的利用率,本文以一艘设计铺设管线水深为40m的锚泊定位铺管船为研究对象,它成功完成铜鼓航道管道铺设项目后,为了对其重复使用,研究其是否满足更深水域
目的:观察膝关节滑膜炎行针灸配合中草药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于2019年1月至2019年3月随机抽取30例膝关节滑膜炎患者入组研究,随机自愿原则下均分为两组,对照组15例患者以西
随着航运业的迅速发展,船舶温室气体减排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的重视。近年来,船舶节能减排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新造船舶,包括新能源的利用、节能装置与型线优化等方面,对于数量庞大的
高纬度海域海冰对结构作用是结构设计和安全运营的重要影响因素,对于会出现冰冻的寒冷海域,冰力对结构的影响往往是很严重的。目前,渤海海域的平台在冰力作用下动力响应引起的管节点疲劳问题越来越突出。船舶及海洋工程结构的疲劳问题受到大量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因此使用可靠性理论研究此类问题,用此方法可以对结构在疲劳方面的安全性作出比确定性方法更加合理的评估。本文以渤海冰情和冰荷载现场观测数据为基础,建立JZ20-
船用螺旋桨在采用复合材料时,除了具备复合材料本身的优良特性如高比强度、高比模量、高阻尼、抗疲劳和耐腐蚀外,还表现出水弹性自适应性,其原因在于复合材料具有弯曲-扭转耦合
矢量传感器的出现为信号处理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解决了困扰信号处理学者的一些难题,本文的研究就是基于矢量传感器阵列具有的多方面优越性能展开讨论的。本文建立了二维矢量传感器线阵的全空间无模糊定向阵列模型,推导了阵型组合指向性的数学表达式及在该阵型下矢量传感器阵的Bartlett波束形成、Capon波束形成及传统MUSIC算法的矩阵表示。文中首次将时频分析算法与方位估计算法相结合应用于矢量传感器阵列信号
本论文以工程应用为背景,以实际项目为依托,并结合国防科工委“十五计划”资助项目——核动力装置插接焊缝机器人自动检测及远程控制装备的研究(T012001A001)基础上开展的。文
振动研究一般分为振源分析、振动传递、振动声辐射三个方面。后两个方面的研究已经有了不少成果,对于机械振动源的力学特性研究,国内一直没有做深入探讨.通过对机械设备噪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