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兼语句作为汉语中一种常见的特殊句式,在日常交际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从国际汉语教学的角度来看,兼语句一直都是留学生汉语语法学习的一个难点。在留学生习得兼语句的过程中,总是会出现一些典型性的偏误,其中有些偏误出现的频率非常高,例如兼语动词V1的误用和缺失、使令类兼语句和“把”字句、“被”字句的混用等等。国内学者对兼语句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本体方面,兼语句在汉语国际教育中的习得、教学等方面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且国内学者关于留学生汉语兼语句教学的研究大多是建立在偏误分析的基础上,其中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是最经常使用的语料来源。这就造成了汉语国际教育中兼语句的教学研究常以偏误分析为基础,而缺乏具体教学实践研究的状况。同时,在语料来源方面,对兼语句的偏误分析和教学研究也存在引入新语料的必要性。综合以上情况,本文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的基础上,结合安徽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留学生语料库,运用语料统计、偏误分析等方法,对留学生习得汉语兼语句过程中出现的偏误进行分类和归纳,探索偏误产生的原因。而后,在偏误分析的基础上,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活动,进一步探索留学生习得汉语兼语句的规律,将理论分析与教学研究充分结合起来,提出有实践依据的兼语句教学策略。本文一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简单阐述本文的研究缘起、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第二部分主要介绍国内兼语句研究现状和趋势,包括兼语句的本体研究和汉语国际教育研究。在本体研究方面,本文重点讲述兼语句的定位和分类的研究现状。在汉语国际教育方面,本文从兼语句的习得研究和教学研究两个角度进行论述。汉语国际教育中兼语句的习得研究大都遵循“偏误分析——教学建议”的模式,教学研究多从教材和教学法两方面展开,近年来兼语句的教学研究逐步由单纯的理论研究走向与教学实践活动相结合的趋势。第三部分是对两个语料库进行统计和分析。在此过程中,本文发现:第一从兼语句类型来看,留学生习得汉语兼语句的顺序依次为推举类>感谢类>有无类>提供类>请求类>使令类;第二、从偏误类型来看,留学生习得汉语兼语句的偏误主要有成分缺失、成分误用、成分冗余、句式杂糅和语序错误五种偏误类型,而留学生出现频率最高的两种偏误类型是成分缺失和成分误用,特别是动词V1的缺失和误用,其中使令类兼语句与“把”字句、“被”字句的误用、使令类兼语句动词“使”和“让”的误用具有典型性;第三、从留学生国籍来看,汉字文化圈国家留学生习得汉语兼语句最容易出现偏误;第四、从留学生汉语水平来看,汉语中级水平的留学生习得汉语兼语句过程中出现偏误的频率最高;第五、留学生产生兼语句偏误的原因主要有母语知识的负迁移、目的语知识的负迁移、学习策略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兼语句的教学实践研究。根据前文偏误分析的结果,本章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实践活动,在本校留学生中随机抽取一定数量的留学生参与,并在活动结束后,向留学生发放课堂测试问卷。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组织和实施,课堂测试问卷的统计和分析,笔者发现,兼语句的教学是国际汉语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语料中留学生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偏误在教学中很难避免,特别是一些具有典型性的偏误,但是通过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留学生对兼语句动词V1的掌握有所改善。最后,本章针对兼语句的国际汉语教学提出四条教学策略: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对比式教学策略、引导式教学策略和渐进式教学策略。第五部分是全文的结语。在结语中,笔者对本文的写作思路和相关结论进行了简单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