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小说的研究开辟了现今教育史学研究的新领域,不但适应了当下教育史学研究中研究视野下移的新趋势,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教育内容。这种在文学中讽刺教育现状、描绘教育理想的形式,有深刻的教育意义与借鉴价值。《围城》作为一部以战争为背景,以大学人为主人翁的现代中国有世界影响与声誉的教育小说,其中所蕴含的教育内容,更值得教育史学研究者关注。但综观现有的研究著述,大多都是对《围城》的文学鉴赏与历史考究,而对其教育价值的探究寥寥无几,讨论《围城》的教育世界的文章更属阙如。基于上述认识,本文以分析解读《围城》这部教育小说入手,通过对钱钟书个人教育经历及其与《围城》创作的关系,来解读《围城》的真实教育世界;通过小说中反映的当时的教育状况,来解读《围城》的虚拟教育世界;通过作者对虚拟教育世界的批判,归纳和总结《围城》的理想教育世界;从对《围城》的教育世界的分析方法,建构起适用于所有教育小说的“三层次分析模式”,给人以方法论启示。具体而言,本文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第一部分,主要阐述《围城》的真实教育世界,即钱钟书的独特教育生活经历。自由、无拘束的蒙学经历为《围城》这部教育小说的写作奠定了基础;从中土到西方的教育经历、从归国到执教的教育实践,使钱钟书清晰的勾勒出了理想教育世界的蓝图,并通过《围城》这部教育小说呈现出来。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围城》的虚拟教育世界,即“以虚看实”而非“以虚当实”即从《围城》看战时的现实大学。笔者通过《围城》中教育问题的梳理,结合着钱钟书当年所在的西南联大与蓝田师范学院的真实状况,对战时大学教师生活、大学教学、大学管理等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分析。然而,《围城》的虚拟教育世界只是钱钟书对战时大学的一种个人理解和看法,并且《围城》这部教育小说属于“教育问题小说”一类,这一性质就奠定了它所反映的就是教育问题,但战时的大学依旧是可圈可点的,只有先明确此点,才是对《围城》的虚拟教育世界相对客观的解读。第三部分,在对《围城》的虚拟教育世界分析的基础上,笔者归纳和总结了《围城》的理想教育世界,即钱钟书的教育价值观。然而,钱钟书毕竟不是一个教育理论家,我们不能以严格的教育学术标准去要求他,因此,《围城》的理想教育世界也有他的个人色彩;此外;《围城》的理想教育世界,虽是钱钟书所致力追求的完美境界,但他的这些想法本身就是一种追求,难免会有一些太过理想化,在现实中不一定能完全实现,因此需要客观解读,才不会有失公允。第四部分,结论。本文首先概述了研究要点,并在全球比较的视野中,提出了对《围城》的总体判断:它不仅是常言的现代中国优秀讽刺小说,也是现代中国有世界影响与声誉的教育小说;进而,笔者尝试建构了教育小说的“三层次分析模式”(真实教育世界、虚拟教育世界、理想教育世界),给教育小说的分析模式提供了一个新观点和方法论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