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醛衍生物的生物转化及其分析方法构建

来源 :广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c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首先开展了肉桂醛和苯乙酮生物降解过程以及生物转化体系分析方法的研究,建立了复杂生物反应体系的定性定量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筛选能高效、高选择性地使肉桂醛和苯乙酮分别转化为肉桂醇和α-苯乙醇的菌株,探索生物法合成天然肉桂醇和α-苯乙醇的新合成方法,为桂油深加工提供理论基础。主要取得如下成果:   (1)建立了肉桂酸、苯乙酮二元体系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利用等吸收点双波长紫外分光光度法确立了肉桂酸、苯乙酮的定量分析方程分别是ρ(肉桂酸)=A298-0.0081/0.0021,ρ(苯乙酮)=A249-A298+0.0005,该法能简便快速准确定量分析两种化合物,具有重要理论研究意义和较高的实用价值。   (2)建立了肉桂酸、苯乙酮二元体系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最佳色谱条件是:甲醇:水:冰醋酸(体积比为75:25:0.05)为流动相,紫外检测波长246 nm,流速1.0 mL·min-1,该法能准确、快速定量分析肉桂酸-苯乙酮二元体系。   (3)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了肉桂醇、苯甲醛、苯乙酮、肉桂酸和肉桂醛多组分的分析方法。最佳色谱条件是:乙腈:甲醇:水:冰醋酸(体积比为36:6:58:0.02)为流动相,紫外检测波长205 nm,流速1.0mL·min-1。通过精密度和回收率实验,结果显示该方法准确、可靠。   (4)探索性地开展了对桂皮粉、桂皮粉提取桂油后的残渣及其残液进行了肉桂醛生物转化生成肉桂醇的菌株筛选。从中获得了一株转化能力较高的菌株(菌株1-5)。   (5)采用Mucor.sp JX23菌株进行了肉桂醛转化肉桂醇的优化条件实验,确定碳源、氮源、底物浓度、温度、发酵培养基初始pH、装液量、反应时间等的优化条件。结果显示,以葡萄糖为碳源、蛋白胨为氮源、温度保持在28℃,反应体系初始pH为6.0,装液量为100 mL,反应时间70 h时为最佳转化条件。在优化条件下,转化0.3 g肉桂醛底物后,肉桂醛的转化率为82.9%,肉桂醇的选择性为90.4%。   (6)创新性地利用菌株Mucor.sp JX23对苯乙酮进行生物转化合成。该菌株能催化苯乙酮实现不对称还原反应,底物转化率达到82%,产物以(S)-1-苯乙醇为主,产物收率达到70%,反应的立体选择性高,(S)-1-苯乙醇的ee值可以达到90%。经旋光度测试和结构表征,产物以(S)型为主。
其他文献
他六拍大阅兵,每一次都感受不同。他为自己能够履行这样神圣的使命感到无上光荣  王建民,一位专注军事摄影的新华社老新闻人。曾获中国摄影最高成就奖“金像奖”、中国新闻摄影最高奖 “金眼奖”、中国航天摄影最高奖“飞天奖”、解放军摄影艺术奖、中摄协“德艺双馨摄影家”等荣誉,三次荣立二等功。  他记录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国家特别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诸多重要历史性瞬间;定格了许多中央领导人的现场形象;亲历
超电荷绿色荧光蛋白(supercharg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scGFP)是一类表面有很高静电荷的绿色荧光蛋白,它们具有比普通的绿色荧光蛋白更优的性质,如荧光稳定性好、不易聚集、抗盐能力强、耐受pH能力强等。带有超多正电荷的绿色荧光蛋白可以穿透细胞膜,运载DNA、siRNA等生物大分子进入细胞。由于以上优点,scGFP在生物化学领域引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利用
研究表明2’,3’-双脱氢-2’,3’-双脱氢胸苷(d4T)的氢亚磷酸酯中的某些化合物如d4T-5’-氢亚磷酸异丙酯较其母体化合物d4T有着更高的抗艾滋病病毒活性和更低的细胞毒性。d4T-5
朊蛋白(Prion protein,PrP)是一种主要分布于哺乳动物中枢神经系统细胞中的蛋白质,与传染性海绵状脑病(TSE)有着密切的关系,常见疾病有人类克雅氏病(CJD)、牛海绵状脑病(BSE)和羊瘙痒症等。正常细胞形态的朊蛋白(PrP~C)向传染性的非正常朊蛋白构象(PrP~(Sc))转变会使人或畜类的神经细胞组织发生退行性变性,直至死亡。因此,监测生命体中朊蛋白浓度的变化已刻不容缓。核酸是遗
学位
金属元素在整个生命体系中有双重作用,一方面能维持动植物的生命活动,另一方面也可能危害其健康。因此,研究环境中及生物体内的金属离子含量与分布,并对其进行有效地检测,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