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比较分别以诱导化疗前和诱导化疗后影像勾画鼻咽部大体肿瘤体积(GTVnx)制定实施IMRT并观察临床疗效和毒副作用,探讨以诱导化疗后的GTVnx制定实施IMRT能否在保证不降低临床疗效的情况下降低正常组织毒副反应。方法:从2012年2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例病理证实为鼻咽癌的Ⅲ-ⅣB期初治患者212例,将患者随机分为A组(按诱导化疗前影像勾画GTVnx)及B组(按诱导化疗后影像勾画GTVnx),GTVnd均按诱导化疗后影像勾画。所有患者采用TP或PF方案诱导化疗2周期,诱导化疗前后在同一固定体位下分别行2次CT定位扫描和2次MRI扫描,并将图像进行CT-CT、CT-MRI融合后测量肿瘤体积并根据分组制定实施调强放疗,并观察所有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相关毒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诱导化疗前、后GTVnx分别为40.03±32.17cm3、28.20±23.80cm3(P=0.000),GTVnd 29.55±23.91cm3和15.74±12.89cm3(P=0.000);诱导化疗分别使GTVnx和GTVnd平均缩小27.34%±20.56%和45.28%±30.23%。A组和B组GTVnx分别为44.92±40.48 cm3、25.68±22.20 cm3(P=0.000),V66.5Gy分别为194.15±69.43 cm3、174.45±82.59 cm3(P=0.173),V63Gy分别为366.52±125.89cm3、305.23±100.83cm3(P=0.005)。B组正常组织剂量低于A组,其中在双侧视神经、双侧晶体、双侧颞叶、双侧颞颌关节、R腮腺Dmax上,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同步放化疗结束后3月进行近期疗效评价,A、B组鼻咽病灶CR率分别为91.8%和91.3%,颈部阳性淋巴结CR率分别为96.9%和92.2%,其中18例鼻咽部残留(8例A组、10例B组),12例颈部淋巴结残留(3例A组、9例B组)(P>0.05)。经中位期21个月(8-47个月)的随访,A组和B组3年OS、PFS、DFS、LRRFS、DMFS分别为94.7%vs 89.0%,79.8%vs 76.8%,79.8%vs 75.7%,91.6%vs 93.9%,84.5%vs80.4%,(P>0.05)。其中A组在随访期内出现7例远处转移、4例局部复发、2例局部和远处都失败,B组出现14例远处转移、3例局部复发、2例局部和远处都失败,1例发生第二原发乳腺癌,1例发生第二原发食管癌。最常见转移部位为肝、肺、骨,少见转移部位为1例左眼角皮肤转移、1例颈后肌肉转移,都为B组患者。急性毒性反应与远期毒性反应两组基本相似,无统计学差异,B组生存质量较A组高。结论:鼻咽癌根据诱导化疗后影像勾画GTVnx制定实施IMRT,能够在保证不降低临床疗效的情况下降低正常组织照射剂量,提高患者生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