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政府新闻发布会作为世界了解中国的重要平台,其语言代表国家形象,关乎国家利益。因此要求中国政府新闻发布会的语言运用足够灵活、巧妙。而模糊语作为自然语言的固有特征在中国政府新闻发布会中享有不可替代的位置。新闻发布会中的模糊语不仅可以提高会议效率、缓解国家间紧张关系、表明国家立场、捍卫国家利益、且能保守国家机密进而使语言表达更加婉转、缓和、灵活、礼貌,并在外交关系中有效避免了不必要的冲突。
因此,新闻发布会模糊语的恰当口译在外交对话中至关重要。此外,中国政府新闻发布会发言人倾向使用具有中国特色、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模糊语言,在此情况下,成功的汉英交替传译会有效地弥合跨文化交际中的文化差异。Daniel,Gile的交替传译“认知负荷模型”指出“努力”在口译的每个阶段都是必须的。然而,中国政府新闻发布会模糊语的口译更加具有挑战性,一方面,新闻发布会中外交模糊语的灵活性给口译带来了很多不确定性因素;另一方面,话语双方不同的语境假设和文化背景又给口译造成了一些障碍。本文试图关注中国政府新闻发布会模糊语的汉英交替传译,以期对口译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
关联理论Sperber&Wilson(2001)作为全文的理论基础,将口译定义为包含两个明示-推理交流的过程,听话者可以通过最小的努力从说话者明示的信息中推导出充足的语境效果,进而实现最佳关联。检验最佳关联的标准是“语境效果”与“努力”之间是否达到平衡,即用最小的努力推导出充足的语境效果。关联理论中的认知原则认为,人类的认知驱使人们自动将关联最大化;而同时,交际原则提出,“互明”源自于交际双方的心理认知语境。人类的语境是由词汇知识、逻辑知识、百科心理等知识构成;因此中国政府新闻发布会汉-英交替传译的口译员应当积极扩充自己的认知语境以更好的实现交际目的。
在关联理论指导下,本文试图将中国政府新闻发布会模糊语在“词汇”和“句法”两个层面分成五类主要的模糊类别。“词汇”层面包括“模糊限制语”、“模糊指示语”、“模糊词汇”;而“句法”层面分类有“否定结构”和“类比结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方法在全文中通过详尽的图表信息、曲线幅度、具体例证等进行了有效的结合;新闻发布会五类模糊语的分布、比例等情况直观的展示了本文的研究对象;本文在最佳关联原则的框架下通过具体实例与阐述将五类模糊语的理论基础、语言特点、特殊功能等进行了详尽探究,且分别提出了对应的口译策略。
本文尝试提出了两个有效的中国政府新闻发布会模糊语汉英口译策略即“模糊对模糊”、“模糊对清晰”。前者适用于“模糊限制语”、“模糊指示语”、“否定结构”、以及部分“模糊词汇”、“类比结构”;而在某些特殊的“模糊词汇”、“类比结构”中,比如其对等模糊成分在目的语境中缺失,且直译会对听众造成巨大的认知障碍和文化隔阂,此时,“模糊对清晰”口译策略可以通过阐释和增译等具体方式来完成交际目的。译者可以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不同情况灵活采用对应的翻译策略来实现最佳关联、达到交际目的。希望本文尝试性的研究能够帮助译者在中国政府新闻发布会模糊语口译中提升翻译质量、且希望能抛砖引玉,吸引相关领域更多的关注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