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潘光旦是我国近代优生学的开创者,同时他在学术翻译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1937年出版的《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一直以来被视为潘光旦的优生学专著,事实上其中的两章分别由潘光旦"挪用"的两个外来文本构成,所占篇幅已超过全书的一半。这种翻译与写作并存的现象,即是本文所说的学术著作中的翻译文本"植入",本文即致力于探讨潘光旦在其优生学著作中"植入"翻译文本的内容、原因和方式。本文主要采用描述性研究方法,以乔治·斯坦纳的翻译四步骤理论为视角,阐释潘光旦《民族特性与民族卫生》中翻译文本"植入"现象的形成过程,并分析被"植入"文本的翻译特点。研究发现,潘光旦选择"信任"两部原作及其作者,是因为当时缺乏国内学者有关中国国民性的系统性论述,促成了该书中的"植入"。潘光旦对外来文本的"侵入"体现在其对外来文本内容上的删节、顺序调整,以及在翻译过程中对原作里文化典故的替换。潘光旦"吸收"外来文本的意义和形式,采取"归化"策略将其转化为目的语的意义和形式。最后,潘光旦通过"回译"与添加译注的方法,"补偿"在翻译过程中因历史、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失衡,从而帮助中国读者更好地理解源文本。学术著作中的翻译文本"植入"现象在20世纪初的中国并不罕见,尤其是在一些学科的初创阶段。这种现象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具有一定合理性,而对此现象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翻译行为的性质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