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隔震技术通过限制传递到上部结构的地震能量来保护结构免受强震破坏。针对高层建筑中有LRB隔振装置的结构抗震性能已有部分研究者开展了少量研究。然而,对基础隔震的有效性进行探讨,以此保障并有效地提升高层建筑的抗震性能仍需进一步探索。
根据IBC(2012)和ACI318(2014)的规定,选择了一栋1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住宅,并考虑其位于软弱土(D类场地)的高烈度区,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设计,框架结构满足设计地震(DBE)强度水平下的设计限值。采用铅芯橡胶支座(LRB)隔震系统,分析了该隔震系统的力学性能、选取了支座尺寸参数。利用计算机软件SAP2000对基础隔震和基础固定RC框架在四次地震事件中、不同强度下的地震响应,进行了非线性时程分析,每一个事件都有三个记录,分别是近断层脉冲(NFP)、近断层无脉冲(NFNP)和远断层记录(FF)。记录按比例缩放以匹配设计地震水平(DEL)。上部结构的非弹性行为通过在框架构件端部分配塑性铰来模拟,而铅橡胶支座的行为则模拟为双线性滞回单元,并在SAP2000中定义为连杆单元。
建立了相应的数值模型进行了线性时程分析,研究了土-结构相互作用对基础隔震框架和固定框架性能的影响。考虑LRB隔振器被建模为非弹性单元,而土壤和上部结构被假定为弹性元件。将软土作为平面应变单元,采用二维平面有限元进行了考虑和模拟。将边界条件定义为代表远场的人工粘弹性边界,采用弹性半空间直接分析法进行了分析。
从屋顶加速度峰值、层间位移峰值、基底剪力、最大基底位移和产生的塑性铰数量等方面,详细比较了隔震结构与固定基础结构的抗震性能。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与固定基础相比,无脉冲近场和远场时框架结构响应明显减小,且相比有脉冲近断层时框架结构响应明显小很多。同时,近断层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的隔震框架的最大位移比远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最大位移更大,而考虑SSI效应的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隔震框架和固定框架的结构响应显著增加,且对地震反应的影响较小,即SSI降低了LRB的隔离效率。
根据IBC(2012)和ACI318(2014)的规定,选择了一栋12层钢筋混凝土框架住宅,并考虑其位于软弱土(D类场地)的高烈度区,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设计,框架结构满足设计地震(DBE)强度水平下的设计限值。采用铅芯橡胶支座(LRB)隔震系统,分析了该隔震系统的力学性能、选取了支座尺寸参数。利用计算机软件SAP2000对基础隔震和基础固定RC框架在四次地震事件中、不同强度下的地震响应,进行了非线性时程分析,每一个事件都有三个记录,分别是近断层脉冲(NFP)、近断层无脉冲(NFNP)和远断层记录(FF)。记录按比例缩放以匹配设计地震水平(DEL)。上部结构的非弹性行为通过在框架构件端部分配塑性铰来模拟,而铅橡胶支座的行为则模拟为双线性滞回单元,并在SAP2000中定义为连杆单元。
建立了相应的数值模型进行了线性时程分析,研究了土-结构相互作用对基础隔震框架和固定框架性能的影响。考虑LRB隔振器被建模为非弹性单元,而土壤和上部结构被假定为弹性元件。将软土作为平面应变单元,采用二维平面有限元进行了考虑和模拟。将边界条件定义为代表远场的人工粘弹性边界,采用弹性半空间直接分析法进行了分析。
从屋顶加速度峰值、层间位移峰值、基底剪力、最大基底位移和产生的塑性铰数量等方面,详细比较了隔震结构与固定基础结构的抗震性能。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与固定基础相比,无脉冲近场和远场时框架结构响应明显减小,且相比有脉冲近断层时框架结构响应明显小很多。同时,近断层脉冲地震动作用下的隔震框架的最大位移比远断层地震动作用下的最大位移更大,而考虑SSI效应的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隔震框架和固定框架的结构响应显著增加,且对地震反应的影响较小,即SSI降低了LRB的隔离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