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后台湾建筑现代性研究

来源 :哈尔滨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s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现代化是人类不断摆脱迷信、愚昧和专制的过程,也是追求理性、科学和民主的过程。现代化改变了人类传统的文化取向和价值系统,对于一个民族或地区而言,现代化是努力以赴的目标。战后台湾建筑现代化取得了丰硕的成绩,也经历了曲折的道路。由于对现代性的认识局限以及实用主义倾向,战后台湾建筑现代化面临着东西方文化“横向移植”与古今传统“纵向转化”的继承上对立,此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对立、取舍与融合的过程,一方面是自然地承继传统建筑文化,另一方面则不可避免地受到现代主义建筑体系框架的影响,展现了独特的非西方国家的反历史倾向。本研究以现代性理论作为切入点,并结合价值观、辩证思维,以哲学和社会学的交叉视角研究战后台湾建筑;从特定的历史时势角度,构建建筑现代性理论框架,揭示建筑意识形态与社会关系再生产的复杂关系,并以此建立论文的研究范畴。在此基础上,通过建立双轴线与逻辑单元结合的研究方法,即以建筑现代性的普遍性与战后台湾建筑的特殊性为两条结构轴线,构建战后台湾建筑的启蒙现代性、文化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三个逻辑单元为研究体系,并围绕这一观点探讨建筑现代性核心与本质。  首先,本文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两个路径,提出了现代性“三分法”,将建筑现代性分成文化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而启蒙现代性是文化现代性的最初主要体现,其核心与基础是理性主义。通过剖析建筑现代性的条件要素、目标要素以及动力要素,建构建筑启蒙现代性的成长路径、建筑文化现代性的发展路径以及建筑审美现代性的实现路径。  其次,本文的主体部分基于建筑现代性理论框架的建立,从战后美国对台经济援助对台湾建筑学院教育的启蒙性、文化守成思想与中华道统意识的文化性,以及“宫殿式”民族形式与现代主义形态的审美性等三方面展示战后台湾建筑现代化经历了由表及里、建筑现代性的表达渐进达理的过程。通过建构建筑现代性的整体观和时空观,从依赖的启蒙现代性、断裂的文化现代性、暧昧的审美现代性分别理顺战后台湾建筑现代性的理性、人文和感性脉络、解析战后台湾建筑现代性的精神内涵,探寻战后台湾建筑实践的深层社会因素。  最后,通过综合分析战后台湾建筑现代性发展环境、发展历程和发展路径,本文提出,建筑现代性并不是孤立于社会意识形态,它有时间向度的纵向深度和空间向度横向广度,其核心体系包括整体性与时空性,其中整体性是总体效能和场所的精神建构,时间性是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与对话,空间性是地域与现代的纷争与兼容;建筑现代性理论体系建构不能脱离社会背景,也就是社会历史的纵向深度和文化背景的横向广度。论文的结论揭示建筑现代性的本质是民主性与科学性。  由于意识形态的差异,1949年以后,中国大陆和中国台湾走上了截然不同的发展道路,然而两岸中国人基于共同的华夏文明,在面对建筑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时,相互之间仍有不少的共通之处,并可相互借鉴。本文期望借由对建筑现代性理论在战后台湾发展经验的分析,了解不同支配性历史力量在意识形态的竞逐过程中,如何透过建筑的象征表现,空间的文化形式等渗透角度,以掌握政治与艺术,意识形态与文化形式之间的微妙关系,旨在提炼和思考建筑设计实践普遍共有的现实问题。同时也针对典型性建筑案例做客观评价,期望借由针对战后台湾主流建筑师在特定情境下的设计进行整理与剖析,以凸显其背后的根本观点、理论工具与角度方法等,以期中国大陆在建筑现代化的实践中能突破同样的困境。研究战后台湾建筑现代性的启蒙、发展及演变,探寻战后台湾建筑多元表现及其历史构成背后的深层次原因,不仅有助于廓清战后台湾建筑现代性发展的得失,也警醒中国大陆建筑在现代化历程中避免简单地跟随国际时尚的前车之辙。
其他文献
总体城市设计是实现城市空间有序建设、资源合理分配的重要手段,其核心作用在于为城市发展提供一种具备普适性、可持续性和宜居性的空间形态模式与整体框架。本研究以城市新区
随着中国老龄化进程的快速发展,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如何在当前市场经济和现有社会条件之下来提高老年人在居住区中的生活质量,如何找到一条适合我国所特有的"以居家养老为主
随着人们对高层住宅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越来越多的经历被投入到空中绿化策略的研究中去。本文旨在全面地了解热带高层住宅中的半开放空间绿化与人、微气候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研
学位
21世纪,文物建筑的保护正在从单体保护逐渐走向规模化保护。文物建筑日渐衰败,其载有的历史信息逐渐消逝,制定针对性强的干预措施仍是挽救文物建筑的不二选择,而干预措施的制
随着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世界交流的日益增多,多元化已成为社会的共识与主流。同时,多元化与标准化的矛盾与关联也日益显现。在建筑领域,关于建筑标准化与多元化的分歧争论已经
随着国家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市居住区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居住分异”现象。城市中不同特性的居民聚居在不同的空间范围内,整个城市形成一种居住空间分化甚至
近年来,旅游业的蓬勃发展使丽江成为令世界瞩目的地方,并且面临着经济与文化的大转型。而在这个时期中,丽江地区愈加突显出现代生活与传统乡土文化之间的矛盾,因此作为地区文化和
面对当今建筑界在学术方面学究式的取巧以及在建筑设计中对形式的过于强调,该论文从本体出发,从建筑的构造、技术、材料、空间以及建筑与环境、传统与创新的关系各个方面思考
中国的现代化建设,首要任务之一就是解决“三农”问题。城乡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我国目前采取的是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发展策略,而其中最大的制约因
当今,在高密度的人居环境中,城市综合体的出现解决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诸多不便。但也因为城市综合体功能复合、规模庞大,使得其内部空间的导向问题开始变得十分棘手。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