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溶磷微生物的筛选、促生效应及条件优化研究

来源 :南京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qxie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溶磷微生物是一类可以有效分解难溶性无机磷酸盐以及有机磷的功能性微生物类群,广泛存在于土壤、植物体、有机肥料以及水体当中。本研究在土壤和有机肥中分别筛选到两株高效溶磷微生物,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P18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 JXZ01;在培养基环境下比较了两株菌的溶磷能力以及最佳碳氮源种类和碳氮比(葡萄糖/硫酸铵);并通过室内土壤培养试验和黑麦草的盆栽试验,分别对两株溶磷微生物在土壤环境下的定殖能力、溶磷效应以及植物促生功能进行了测定与比较。此外,通过溶磷微生物配合不同施肥方式,不仅比较了不同类型肥料对黑麦草的促生效果的差异性,而且还比较了溶磷微生物对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本文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两株溶磷微生物在以磷酸三钙、磷酸铝、卵磷脂以及植酸钙为磷源的PVK液体培养基中均能够表现出良好的磷释放能力;此外,黑曲霉JXZ01还能够有效分解磷酸铁以及磷矿石。黑曲霉JXZ01在培养基环境下的溶磷能力明显强于不动杆菌P18;而且以磷酸三钙为磷源时,两株溶磷微生物的溶磷能力最大,分别可以达到770.51mg·L-1和402.27mg·L-1。
  2.在以磷酸三钙为磷源的PVK液体培养基条件下,两株溶磷微生物的最适碳氮源种类与碳氮比(葡萄糖/硫酸铵)存在明显的差异;虽然两株菌的最适碳源均为葡萄糖,但不动杆菌P18最适氮源为谷氨酸,黑曲霉JXZ01则为硝酸铵;不动杆菌P18的最适碳氮比(葡萄糖/硫酸铵)较低,为20∶1,而黑曲霉JXZ01的最适碳氮比(葡萄糖/硫酸铵)偏高,为40∶1。
  3.两株溶磷微生物分解难溶性无机磷酸盐的主要机制是分泌有机酸,分解有机磷则主要通过分泌相应的水解酶。本研究发现,两株溶磷微生物可以分泌包括草酸、葡萄糖酸、酒石酸、甲酸、α-酮戊二酸等在内的多种有机酸。在不同磷源条件下,两株微生物所分泌的有机酸种类与含量具有明显的差异:黑曲霉JXZ01在不同无机磷源条件下均可分泌草酸,而不动杆菌P18均可分泌葡萄糖酸与苹果酸;在以磷酸铝为磷源时黑曲霉JXZ01草酸分泌量最大,可达1593.37μg·mL-1,而不动杆菌P18在以磷酸三钙为磷源时葡萄糖酸和苹果酸分泌量分别达到最大,最大值分别为16.84μg·mL-1和46.30μg·mL-1。此外,两株溶磷微生物还可以分泌碱性磷酸酶以及植酸酶以达到分解不同有机磷源的目的,在整个培养周期内,不动杆菌P18碱性磷酸酶活性最大值可达16874.07μmol·L-1·h-1,植酸酶活性最大值可达154.37μmol·L-1·h-1;相比之下,黑曲霉JXZ01碱性磷酸酶活性最大值为18990.12μmol·L-1·h-1,植酸酶活性最大值为363.16μmol·L-1·h-1。
  4.在室内土壤培养条件下,两株溶磷微生物可以在潮土与黄棕壤之中良好定殖并显著提高土壤的速效磷含量;在培养基条件下,尽管黑曲霉JXZ01比不动杆菌P18溶磷能力强,但在土壤环境下两者的溶磷能力相当。结果显示,不动杆菌P18最大可使黄棕壤速效磷含量提高54.05mg·kg-1,潮土速效磷含量提高18.57mg·kg-1;而黑曲霉JXZ01最大可使黄棕壤速效磷含量提高40.53mg·kg-1,潮土速效磷含量提高23.18mg·kg-1。虽然供试黄棕壤速效磷水平较高,但两株溶磷微生物依然表现出了良好的溶磷能力。
  5.通过溶磷微生物配合磷矿石粉或(和)腐熟秸秆有机肥施用的黑麦草盆栽试验发现,不同施肥方式下的接菌处理组均在黑麦草株高、鲜重、平均根长以及根表面积等指标上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植物促生效应,而且腐熟秸秆有机肥配合溶磷微生物的植物促生效应相对较好。试验结果表明,黑麦草株高、根长以及根表面积等指标最大值均出现在腐熟秸秆有机肥配合不动杆菌P18施用的处理组(MP),该处理组下黑麦草株高最大值为21.65cm、根长最大值为147.17cm、根表面积最大值为8.63cm2,比相应的不接菌处理组分别提高47.36%、63.92%和42.54%。植物养分方面,不同施肥方式下的接菌处理组黑麦草地上部全磷和全钾含量也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全磷含量与全钾含量最大值分别出现在单添加黑曲霉JXZ01的处理组(J)和腐熟秸秆有机肥、磷矿石粉配合黑曲霉JXZ01施用的处理组中(MRJ),且分别相较不接菌处理组提高了108.53%和100.26%。此外,不同施肥方式下的接菌处理组麦草地上部酸性磷酸酶活性相较不接菌处理组均表现出显著的下降,且下降幅度均在30%以上。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吉祥图案是中国传统装饰图案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吉祥图案题材广阔,表现形式繁多,形成了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特色的图案体系,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艺术遗产之一。本文从吉祥图案的语义表达入手,分析传统吉祥观念下现代标志的创新设计方法。通过分析吉祥图案的起源与发展、观念本质、分类、寓意、表现手法、艺术特点等方面,解读吉祥图案对标志设计可以起到启迪、借鉴和创新的作用。在标志设计中,继承和
学位
长链非编码RNA(lncRNA)一般情况下指的是长度大于200个核苷酸,无法编码蛋白质但却具有重要功能的转录本。lncRNA在真核生物的基因表达调控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lncRNA被认为不仅与mRNA的表达调控相关,而且还与生物的生长发育以及生物相关的疾病有联系。lncRNA在哺乳动物中有着大量的研究,相比之下,植物中lncRNA的研究则相对不足。  随着测序技术的进步,用于预测lncRNA
中华锯齿新米虾(Neocaridina denticulata sinensis),俗称樱花虾,属于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甲壳纲(Crustacea)、十足目(Decapoda)、匙指虾科(Atyidae)、新米虾属(Neocaridina)。由于中华锯齿新米虾具有生长迅速,生命力顽强,发育周期短,容易饲养,繁殖力强等特点,因此是一种理想的的实验材料。由于个体小巧,经过人工培育已获得
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当今各国政府和学术界。乃至普通民众广泛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青藏高原作为全球海拔最高的巨型构造地貌单元,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其气候变化与全球环境变化密切相关,被誉为全球气候变化的驱动机与放大器。青海湖流域是青藏高原的重要组成部分,流域最低处的青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位于青藏高原高寒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的交汇处,是青藏高原东北部重要的水汽源,是
学位
全球有超过50%的有机碳储存在30cm以下的深层土壤中,虽然深层土壤CO2排放相对表层土壤较低,但是由于较大的有机碳储量,其碳库的微小变化可能会直接影响大气CO2浓度。由于物理化学保护和低O2浓度等特性,深层土壤有机碳相对稳定。不过一旦深层土壤暴露到表面,深层土壤有机碳则对环境扰动非常敏感。但是,深层土壤有机碳动态对于环境扰动的响应研究还较少。  中国黄土高原地区是世界上最大的黄土堆积区。由中亚、
学位
人类活动对全球氮(N)循环产生了深刻影响,近年来,人为活动造成的土壤氮输入已经超过了生态系统自然固定的氮。大多数人为输入的氮以NH4+的形式进入陆地生态系统中,土壤微生物通过硝化过程将NH4+转化为可移动的NO3-,这可能导致NO3-淋洗进入河流、地下水或导致温室气体氧化亚氮(N2O)排放。氨氧化作用通过氨单加氧酶(Ammonia monooxygenase),将氨转化为亚硝酸盐,是硝化作用的第一
学位
据IPCC(2013)预测,全球气温本世纪末将上升0.9~5.4℃,高纬度和高海拔地带增幅最大。C02和N20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其中N20主要源自化肥的施用。同时,未来全球气候变暖将伴随着降水的变化。气温升高、生态系统氮素含量的增加以及降水变化都会对生物圈与大气之间C02的交换产生重要影响。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最大的场所,土壤碳的微小变化将会对大气C02产生深远影响。青藏高原属于典型的高寒生态
学位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上重要的植被组成。近年来,由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作用,与高寒草甸植物生存相关的非生物和生物因子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能够改变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并对生态系统功能造成显著的影响。氮素和温度是限制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重要非生物因子,而病原真菌则是影响植物群落的重要生物因子。氮素添加和增温对植物群落的影响已有诸多报道,但是目前很少有研究关注病原真菌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影响。  本研究
学位
蚯蚓作为生态系统工程师,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占据重要的位置,而蚯蚓主要是通过对微生物群落的作用来实现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因此,研究蚯蚓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是揭示蚯蚓调控土壤生态过程机制的一个关键的要素。蚯蚓生态型是其取食偏好、活动范围和日常行为等的综合反映,因此不同生态型的蚯蚓对微生物群落产生的影响可能很不相同,但是以往的研究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本文通过设计因子完全交互的调控实验,探讨了不同生态
学位
岩石(矿物)风化是地球关键带内广泛发生的重要地球化学过程之一,而微生物又是广泛参与该过程的物种。研究微生物促进岩石(矿物)风化的机理有助于深刻理解土壤的形成和演化过程、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循环过程,也能够为碳元素在岩石圈和大气圈之间的循环过程提供理论依据。目前,科学家在微生物促进岩石(矿物)风化作用的领域内已取得许多成果,但研究工作往往以元素的释放速率为重点,对风化后所形成次生矿物的关注极少。本文以沙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