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经济格局逐渐形成以及各国金融市场的开放程度不断加强,金融资产的风险结构变得愈加复杂,金融风险的重要性也因此得到重新认识,金融风险管理成为现代经济与金融理论的重要内容。由于金融风险具有较大程度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如何对金融风险进行合理有效测度便成为金融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作为金融风险测度的基础性研究,金融风险测度公理在近些年得到了不断的完善与发展,但其在两个方面仍存在不足:一是缺乏从公理角度出发的,对投资者真实心理感受的相关研究,这就使得多数满足已有公理要求的风险测度方法不能充分反映投资者的主观风险感受;二是现有的公理体系中缺乏对非线性交易成本所对应风险的充分考虑,进而有可能导致对风险的错误估计。针对上述不足,本文首先对金融风险测度公理体系进行研究,在分析借鉴已有风险测度公理体系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金融风险测度公理体系,这一体系要求风险测度能够反映出行为主体对于资产收益不同分布的非对称风险态度,同时还要求非线性交易成本所对应的流动性风险在总的风险测度结果中能够得以体现。新的公理体系通过局部次可加性和局部超可加性分别描述了投资者对于资产收益不同分布的不同态度,并通过超齐次性描述了非线性交易成本对资产总风险的影响。其次,本文在新的风险测度公理之下,给出了两类新的金融风险测度方法。一方面,本文通过提出新的流动性计量方法来实现对二次交易成本的合理准确计算,并以此为基础对资产收益进行流动性调整,给出了经过流动性调整的资产真实收益,将其作为测度金融风险的基本统计量。另一方面,本文采用适当的函数形式分别对资产收益相对于参考点的双向波动程度进行差异化的计算,以使对应的风险测度结果与投资者的非对称风险态度相对应。再次,本文以前述的风险测度方法为基础,构建了投资组合优化模型,并针对不同的模型结构给出了相应的解法。在不同参数设定下通过对模型的解进行灵敏度分析,分析投资者的风险态度、投资总额等因素对于最优投资组合构成的影响,以检验本文提出的金融风险测度公理及满足公理的风险测度方法在实践中的可行性与实用性。然后,本文研究了投资者的风险态度、参考点设定、投资规模等因素对投资组合有效前沿的影响。在投资规模较大的情况下,交易量对资产收益的冲击不能忽略,此时本文利用优化模型的数值解,对不同参数设定下有效前沿的形态与特点进行了描述与分析。在投资规模较小的情况下,交易量对资产收益的冲击并不明显,此时可将优化模型进行简化,进而给出对应的解析解,由此得出的有效前沿在不失一般性的同时更便于进行分析与比较。最后,本文在一定假设下通过求解均值-风险投资组合优化模型,得出了均衡状态下风险与资产收益之间的关系,即资产定价模型。这一模型以新的金融风险测度方法为基础,在结构上能够同时反映投资者的非对称风险态度和流动性对资产均衡收益的影响。随后对模型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投资者的非对称风险态度和流动性对资产均衡收益具有较为明显的解释作用,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本文提出的金融风险测度公理体系与满足这一公理的风险测度方法在实践中是合理可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