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径流高效截流构筑物开发及控制系统研究

来源 :重庆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n9011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构建滇池东岸流域示范区内城市面源截流系统,开发出以TN作为截流指标,以电导率为快速显示指标的标准化城市径流高效截流井及单体自控系统;研究分析了影响截流效率的水文水力因素;建立了截流半径模型,确定片区高效截流井的服务范围及点位设置;通过对呈贡新区模型15年降雨模拟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探讨片区高效截流联合控制的可能性,设计出以时间差、浓度差的控制模式,分析比较两种控制方式下片区城市径流截流效果。根据前期研究成果,开发出城市降雨径流高效截流井,并对截流井尺寸进行标准化。高效截流井分为主动井、被动井两大类。主动井由三大部件组成:(1)检测部件,主要包括电导率检测探头、流槽和不锈钢雨篦;(2)数据收集和指令部件,包括电导率表头、信号发射/接收设备及工控机;(3)执行部件,主要是铸铁闸门和手电两用启闭机。被动井省去主动井中的检测部件。分析了区域面积、区域不渗透性、区域性质、区域坡度、管道坡度、降雨历时、降雨重现期、雨峰系数的水文水力因素对截流效率的影响。对SS截流效率,各因素灵敏度顺序为:重现期>降雨历时>雨峰系数>区域不渗透性>区域用地性质>管道坡度>汇水面积>区域坡度;COD截流效率为:重现期>雨峰系数>降雨历时>区域不渗透性>区域用地性质>管道坡度>汇水面积>区域坡度;TN为:区域不渗透性>重现期>管道坡度>降雨历时>雨峰系数>区域坡度>汇水面积>区域用地性质;TP:区域不渗透性>区域用地性质>雨峰系数>降雨历时>管道坡度>重现期>区域坡度>区域面积。区域不渗透性、区域用地性质是除降雨因素外对截流效率影响较大的两个因素。研究在典型城市区域内不同管长、不同服务范围的截流效率,以确定片区内高效截流井的服务范围及设置点位,结果表明:(1)不同截流半径下的截流效率变化受截流比例影响,当达到截流比例临界值之前,截流半径越大,截流效率越高,在此之后,截流半径越低,截流效率越高,SS、COD、TN、TP的比例临界值分别为25%、30%、25%、25%,这是由于浓度与水量交替地对两个阶段产生主要影响;(2)在截流比例为50%时,截流效率随着截流半径的降低而增加,当截流半径在1-3km时,SS、COD、TN、TP截流效率随截流半径的增加而急剧下降,截流半径3km后,截流效率的变化相对较缓。统筹考虑污染物截流效率及工程经济,SS、COD、TN、TP截流半径上限分别为3km、3km、2.5km、2.6km。(3)在50%的截流比例下,随着截流半径的增加,截流效率呈现“突降—缓变”趋势的原因主要是由于瞬时负荷曲线呈现“上凸—下凹”的变化规律。利用1995年-2009年降雨资料对呈贡新区模型进行模拟,并对模拟结果中停止截流时间及TN浓度进行统计分析,得出高效截流井进行截流时排放口闸门关闭动作的次数共计291次。统计出了模型中12个排放口的停止截流时刻及该时刻对应PFK3的TN浓度,探究片区高效截流系统联合控制的可能性,设计以时间差和浓度差控制的片区城市径流高效截流联合控制系统,从截流效率、截流水量的平均污染浓度两方面比较两种截流方式与理论截流方式的截流效率。结果表明浓度差控制方式要优于时间差控制方式。因此建议在城市高效截流控制系统采用以浓度差控制的截流方式,以保证片区的截流效率处于较高水平。
其他文献
本文在重庆市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的支持下,对国内外三维地质建模技术与可视化技术研究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全面研究了三维地质可视化建模的理论,
建筑物在使用过程中,因各种自然灾害的侵袭、工程质量状况、性能随时间衰退等因素的影响,建筑物的可靠度水平降低,严重影响了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因此对现有建筑物进行加固改
深基坑工程是一个涉及到多门学科的复杂岩土工程。目前针对深基坑工程的支护方法有很多,其中因复合土钉墙的支护形式非常灵活,弥补了一般土钉在软土或无粘结松散砂土中支护效
为了研究不同锈蚀程度的钢筋混凝土梁疲劳性能和疲劳后承载力劣化情况,本文结合广西区自然基金项目(2008DM9053)“荷载与环境耦合作用下混凝土结构的劣化及灾变研究通过对8根
传统的钢筋混凝土框架体系主要依靠梁柱等主体构件的塑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震后结构产生较大的塑性变形,使得结构难于修复甚至拆除重建,从而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具有自复
水泥基材料和混凝土是现代最重要的建筑材料。它的强度和在各种环境下的耐久性对工程的质量和寿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以往大多采用宏观的方法对水泥基材料基本特性进行测试
多高层建筑钢结构的常用结构体系是框架结构,而梁柱节点是钢框架的关键连接部分。实际结构的梁柱连接很难达到完全刚接或理想铰接的情况,其节点总是介于理想的刚接和铰接之间
目前,关于软土场地上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对整体结构反应的影响的研究,还存在不足。在已有的分析中,大多对地基土、上部结构或接触效应进行了一定地简化,这种简化对于准确地反映
长大直径钻孔灌注桩因其成桩技术的成熟已成为目前桥梁工程桩基础最常用的基础型式之一,在桩基成孔过程中,垂直度控制是贯穿始终的关键技术之一。桩孔垂直度若控制不好,直接
山区公路路基常常采用土石混合料填筑而成。土石混合料是一种物质组成复杂和结构分布不规则的材料,要保证土石混填路基的填筑质量必须对路基压实质量进行有效的控制,建立出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