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尖尖的枞树之乡》是19世纪美国著名的“乡土文学”的代表人物萨拉·俄恩·朱厄特的经典力作。自其问世以来,它被学者们从不同方面,不同深度进行解读,其中批评家多数从生态批评的角度进行解读。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随着美国女性文学研究的兴起,这篇小说成功地引起了女权主义者的兴趣。但这部作品中所反映的双性同体思想很少被人探讨,这一研究新视角正是本文的发端。本文从《尖尖的枞树之乡》中的人物塑造出发,作者分别运用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荣格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理论和现代的双性同体观去探索这部作品所蕴涵的双性同体的思想。在此篇论文中,作者按照“男性气质缺失态”、“女性气质缺失态”以及“双性和谐态”的三种不同模式从这部作品中选取人物角色进行论证阐明。通过对这“三态”的论述,本文作者从不同侧面阐释了《尖尖的枞树之乡》所蕴含的“双性同体”的思想,进而得出结论:《尖尖的枞树之乡》体现了对“双性和谐”的人格模式追求的美好期许。本论文包括六个部分:导论,理论章,正文三章及结论。在导论部分中,作者简明扼要地概括了朱厄特生平及其作品,并且详细的对《尖尖的枞树之乡》的研究现状作了介绍。同时,这一部分还阐述了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论文的第二部分,即论文的第二章是本论文的理论基础,本章介绍了双性同体观,尤其对“双性同体”观念从三个方面,即伍尔夫的双性同体观、荣格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理论和现代的双性同体观进行整理及阐述,并且总结出双性同体观的有意义之处,从而为接下来的文本分析提供较好的理论支撑。在论文的第三章中,作者将布莱克夫人,乔安娜,威廉和蒂利归于男性气质缺失态的典型人物。在他们身上都不同程度的体现了男性气质缺失态,这给他们的生活带来的不同层次的负面影响,进而从反面印证了“双性和谐”人格的重要性。在论文的第四章中,作者阐明:莫斯迪克夫人,李奇佩奇船长和丁米克先生身上体现了女性气质缺失态。虽然莫斯迪克夫人仍具有很微妙的“双性同体”的特质,但因“特殊”的航海生活经历,她压制了自己身上的“女性气质”,因而“双性同体”的特质并未在她身上得到很和谐的体现。而李奇佩奇船长和丁米克先生则是男权社会的典型代表。通过这三个人物的描述,再次证明了“女性气质缺失态”不是一种值得追求的人格模式。在论文的第五章中,作者将托德夫人以及女叙述者作为“双性和谐态”的理想代表。在托德夫人以及女叙述者的身上,双性气质得到了完美的和谐发展。她们既体现了美好的女性特质,与此同时,她们也很和谐地秉承了男性气质。本文结论对这“三态”进行重述和总结,进而得出“双性和谐”式的人格模式是现实生活中的一种值得追求的人格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