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红茶菌是一种流传于民间具有保健功能的酸性饮料,因其清香可口,制作简便,而且具有多种保健功能,一直很受人们的青睐。静止培养的红茶菌液体表面悬浮着一层膜状物,这层膜状物是红茶菌中的葡糖酸醋杆菌在酵母菌的促进下合成的细菌纤维素(bacteria cellulose, BC)。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简称BC)又称为微生物纤维素(bicrobial cellulose),它是一种由细菌产生的生物高聚物。从纤维素的分子组成看,BC和植物纤维一样都是由β-D-葡萄糖通过β-1,4-糖苷键结合成的直链,又称为β-1,4-葡聚糖。但从物理、化学、机械性能来看,它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例如高的结晶度、高的持水性、超细纳米纤维网络、高抗张强度和弹性模量等,是一种新型纳米生物材料,己被应用于食品、造纸、医学材料、声音振动膜等各个领域,已经成为国际的研究热点。但是细菌纤维素的产量较低,难以满足工业需求,因此如何提高细菌纤维素的产量和产率已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系统地研究提高发酵产细菌纤维素产量的工艺,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细菌纤维素是一种次生代谢产物,所以营养成分对BC的形成有很大影响。本文分别用两种不同的葡糖酸醋杆菌与酵母菌发酵合成BC,研究了这两种红茶菌合成BC的最佳条件。在葡糖酸醋杆菌SRTS与酵母菌发酵合成BC的实验中,主要研究了温度、接种量、种龄、培养液初始pH值等因素对红茶菌合成BC的影响。静止培养22天后,取样测量残糖量、BC产量及产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分别以接种量、装液量、培养液初始pH值为指标,应用响应面法的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红茶菌合成BC的发酵工艺参数,建立多元二次回归方程。获得红茶菌合成BC的最优条件为:接种量10.37%,培养液初始pH值4.96,装液量77.13mL。在葡糖酸醋杆菌RST与酵母菌发酵合成BC的实验中,主要研究了温度、接种量、种龄、培养液初始pH值等因素对红茶菌合成BC的影响。静止培养22天后,取样测量残糖量、BC产量及产率。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分别以培养温度、培养液初始pH值和种龄为指标,应用响应面法的Box-Behnken试验设计优化红茶菌合成BC的发酵工艺参数,建立多元二次回归方程。获得红茶菌合成BC的最优条件为:培养温度26.54℃,初始pH值9.99,种龄60.18h。对各模型进行试验验证可知,得到的发酵条件参数可靠,具有实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