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负担问题是近几年来比较受关注的话题。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实施,人们对教育愈发重视,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代名词,自然受到社会多方关注,教师负担随之而来。中小学教师扮演着多重角色,工作负担重这一现象更为突出。合理且适度的工作负担能激发教师的工作斗志,对教育事业起着积极的影响。但将一些不应由教师承担的与教育教学无关的工作强加到教师身上,势必会消耗教师的工作热情。四川省G县地处偏远山区,基础教育相对滞后,教师除了教育教学外,还要承担其他额外的“非教学”工作,“非教学”负担沉重,严重影响中小学教师教学效能的提升。因此,本文以G县四百多名中小学教师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厘清G县中小学教师所承担的“非教学”工作,明晰“非教学”工作所具备的特点,立足于G县实际教育情况,探究造成G县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过重的原因,最后寻求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的对策建议。
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等,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和思考,对当前国内外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非教学”负担及教学效能进行综述,并在已有学者研究基础上,对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教学效能相关概念进行严格界定。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对当前G县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对提升教师教学效能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探究了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对教学效能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对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现状的分析。第五部分是对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六部分是提出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的对策建议。结语部分是对本研究的总结以及之后研究的展望。
本研究认为教学效能对教师教学行为、教师专业发展都能产生重要影响,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而“非教学”负担增加了教师教学压力、降低了教师教学积极性、阻碍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研究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过重,主要表现为“非教学”工作时间长、内容杂、强度大。结合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结果,主要采用主体分析法,将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产生的原因归结为社会、政府、学校、教师自身四个主体,进而分析得出影响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产生的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层面、地方政府部门和学校管理层面、教师自身层面,并进一步将这三个层面进行细化分析。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过重的“非教学”负担导致教师无法一心一意研究教学,难以达到新课改目标。造成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的原因是多层面的,因此,需要教育决策者、政府管理部门、学校管理部门、教师自身等多主体通力合作,才能最大限度的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因此,本研究针对中小学教师“非教学”工作所产生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从影响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的相关主体入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首先要合理引导社会期望,构建良好网络环境,使教师成为全社会引以为傲的职业,让教师体验到荣誉感、幸福感。让家庭、社会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新模式,形成教师减负合力。其次,政府部门要抓好统筹规范,提高治理水平。深入贯彻国家政策,形成减负清单制度;减少政府各部门对学校的行政干预,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大对中小学校的资金投入,实施政购买服务,补足学校后勤、寝室管理员、安保等部门职工,将教师从繁琐的“非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再次,学校要完善管理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改进学校不合理教师评比奖惩制度,保证公平公正;对教师工作做全面摸底排查,拟定负面清单,实现精准减负;引进校务管理系统,推进校务信息化、规范化。最后,对于教师自身,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教师发展;同时,要学会调节自身压力,采用多种方式释放负面情绪;增强教师工作幸福感和集体荣誉感,始终对教育事业保持高度热情。
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阐述了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目的与意义、研究思路与方法等,通过大量文献阅读和思考,对当前国内外中小学教师所面临的“非教学”负担及教学效能进行综述,并在已有学者研究基础上,对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教学效能相关概念进行严格界定。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等多种方法对当前G县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对提升教师教学效能的必要性进行分析,并探究了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对教学效能的影响。第四部分是对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现状的分析。第五部分是对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第六部分是提出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的对策建议。结语部分是对本研究的总结以及之后研究的展望。
本研究认为教学效能对教师教学行为、教师专业发展都能产生重要影响,提升教师教学效能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必然选择,而“非教学”负担增加了教师教学压力、降低了教师教学积极性、阻碍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研究发现,当前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过重,主要表现为“非教学”工作时间长、内容杂、强度大。结合调查问卷以及访谈结果,主要采用主体分析法,将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产生的原因归结为社会、政府、学校、教师自身四个主体,进而分析得出影响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产生的原因包括社会环境层面、地方政府部门和学校管理层面、教师自身层面,并进一步将这三个层面进行细化分析。新课改背景下对教师要求越来越高,过重的“非教学”负担导致教师无法一心一意研究教学,难以达到新课改目标。造成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的原因是多层面的,因此,需要教育决策者、政府管理部门、学校管理部门、教师自身等多主体通力合作,才能最大限度的减轻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因此,本研究针对中小学教师“非教学”工作所产生的问题,坚持问题导向,从影响中小学教师“非教学”负担的相关主体入手,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首先要合理引导社会期望,构建良好网络环境,使教师成为全社会引以为傲的职业,让教师体验到荣誉感、幸福感。让家庭、社会积极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新模式,形成教师减负合力。其次,政府部门要抓好统筹规范,提高治理水平。深入贯彻国家政策,形成减负清单制度;减少政府各部门对学校的行政干预,保障学校办学自主权;加大对中小学校的资金投入,实施政购买服务,补足学校后勤、寝室管理员、安保等部门职工,将教师从繁琐的“非教学”工作中解脱出来,全身心投入教育教学工作中。再次,学校要完善管理制度,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改进学校不合理教师评比奖惩制度,保证公平公正;对教师工作做全面摸底排查,拟定负面清单,实现精准减负;引进校务管理系统,推进校务信息化、规范化。最后,对于教师自身,提升工作能力,提高工作效率,促进教师发展;同时,要学会调节自身压力,采用多种方式释放负面情绪;增强教师工作幸福感和集体荣誉感,始终对教育事业保持高度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