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以英国“脱欧”和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为标志的“逆全球化”浪潮,迫使学术界更加慎重地分析贸易自由化和全球化背景下的贸易利益个体分配问题。而在全球化背景下,除了贸易的自由化之外,还存在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变化。本文在现有文献的基础上,探究了不确定性的来源、表现和特征,总结了优惠贸易协定发展趋势和全世界范围内的贸易利益分配不平等现状。然后,本文构建了生产侧和需求侧的双异质性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消费者个体贸易利益及分配的影响,并以中国入世为准自然实验,从经验角度验证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条件下的个体贸易利益及分配,最后通过反事实模拟验证了双边和多边贸易协定对降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提升消费者个体贸易利益的积极作用。基于这一研究思路,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除了导论和结论之外,还包括六章。导论部分简要地介绍研究背景与意义、研究思路与研究内容、主要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与不足。第一章是相关的文献综述,系统梳理了四大类文献。第一类是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定义;第二类文献是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度量方式,按照研究的演化过程,归纳国内外相关研究;第三类是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经济影响,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归纳相关的理论和经验研究。第四类是消费者异质性和贸易利益个体分配相关文献,整理了已有文献对消费者异质性的建模,并归纳总结了贸易影响个体分配的途径及主要经验发现。第二章是特征事实。第一,从不确定性的概念出发,探究不确定性的来源;第二,从当前国际环境出发,揭露不确定性的表现,归纳并总结不确定性的特征;第三,整理总结优惠贸易协定发展趋势,为第三章和第四章提出消除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贸易政策提供现实依据;第四,整理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间和经济体内的贸易利益分配不平等现状。第三章是基于两国情形的理论模型。首先对企业异质性和消费者异质性进行建模,分析消费者异质性框架下,企业产品价格和利润与代表性消费者框架下的差异。然后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进行建模,并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体现在企业生产成本的变化上,并在一般均衡中,分析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消费者个体贸易利益及分配的影响。最后,根据理论模型推导出消除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及其影响的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第四章是基于多国情形的理论模型。将第三章的两国情形拓展到多国情形,同时分析了出口国竞争效应和进口国竞争效应对消费者个体贸易利益及分配的影响,并结合理论推导,比较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实用性。第五章是基于中国入世的经验研究。本章首先在第三章的理论基础上验证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和实际关税对消费者个体贸易利益及其分配的影响。然后,对消费者价格指数进行分解,横向分解为国内品价格指数和进口品价格指数,纵向分解为种类效应和价格效应,以探究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影响消费者个体贸易利益分配的机制。最后,在第四章的理论基础上,引入出口国竞争效应和进口国竞争效应,探讨在第三国存在的情况下,出口国间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和关税竞争、进口国间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和关税竞争,对消费者个体贸易利益及其分配的影响。第六章是反事实模拟。探究双边和多边相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完全消除后,中国消费者个体的贸易利益及分配情况。本章首先对反事实模拟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然后分别模拟了双边情形下中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完全消除、多边情形下相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完全消除后,中国消费者个体贸易利益及分配结果。最后是本文的主要结论、对策建议和未来展望。这一章对全文进行总结,归纳全文的主要研究结论及其对策建议,并对下一步研究进行展望。本文得出的结论主要包括:第一,当前世界经济进入历史上绝无仅有的超级不确定性时代。20世纪的不确定性主要表现在通货膨胀、金融危机、苏联解体、军备竞赛、核战争危险和不断恶化的环境。然而,21世纪不确定性表现有过之而无不及。金融危机诱导因素不断增加,新一轮的金融危机一触即发。霸权主义思想根深蒂固,民粹主义愈演愈烈,由此引发的恐怖袭击、战争和局部冲突频发,石油和粮食危机、流行性疾病危机日益严峻。因经济增长压力和贸易保护主义导致的全球范围内的贸易和政治摩擦也不断升级。全球不确定性呈现出不断上升的趋势,任何冲击都有可能导致不确定性再创新高。第二,代表性消费者框架下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贸易利益估计存在偏误。通过构建企业异质性和消费者异质性模型,本文发现消费者消费商品的价格和企业利润不仅取决于企业的边际成本、出口成本、关税,还取决于消费者的偏好和支出结构,而消费者的支出结构又反映了其偏好和收入。而且,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进入和退出的影响受到需求侧偏好和支出结构的影响,不同偏好的消费者在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中获得的贸易利益不同。第三,替代弹性越高的消费者遭受的贸易利益损失低。在异质性消费者框架下,即使是在确定性条件下,关税上升后,消费者也会遭受贸易利益损失,而且替代弹性越高的消费者,遭受的贸易利益损失越低。此外,当受到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时,替代弹性越高的消费者,遭受的贸易利益损失也越低。这是因为,当一种产品面临的关税或者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上升后,产品替代弹性高的消费者个体可以转向消费其他产品,进而规避关税和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减少贸易利益损失;产品替代弹性低的消费者个体承受更多的贸易利益损失。第四,优惠贸易协定可以降低和消除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及其影响。通过理论模型分析,本文发现,未来关税变化的可能性越小,未来关税上升的可能性越小,未来关税越小,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程度越低,企业边际成本阈值越高,企业进入越多,消费者个体的贸易利益损失越低。优惠贸易协定可以从两方面降低和消除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及其影响:一方面,如果消除某些贸易障碍(比如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并将其限制为零,那么未来重新谈判的风险就会降低,未来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将减少;另一方面,如果具有更多相似偏好的国家在标准、规则以及非经济政策方面达成一致,整合经济以使贸易战的成本极高,未来引发贸易保护的风险和不确定性将下降。第五,适当的产业补贴可以消除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本文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国内企业和国外企业补贴都可以消除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补贴率与行业未来可能遭受的最高关税、消费者偏好分布相关。但是,相比于贸易政策,产业政策略逊一筹。一方面,产业补贴成本高,在本国企业利益未受到实质性损害时,产业补贴政策很难真正实施;另一方面,产业补贴虽然能够弥补消费者贸易利益损失,但是过度的补贴会导致市场混乱,造成资源误置。无论是从成本收益角度,还是从市场发展来看,多边优惠贸易协定是最优的选择。第六,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会因国家之间的竞争而自动消失。进口国之间关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消费者偏好和支出结构差异会产生一种竞争效应,当遭受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影响时,出口国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生产效率选择出口市场,从而规避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影响。进口国也可以根据出口国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差异,选择进口哪国产品,从而规避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影响,所以出口国之间也存在竞争效应。而且,这种竞争效应可以自动消除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和关税对消费者个体贸易利益造成的损失,甚至给消费者个体带来正的贸易利益。第七,中国加入WTO主要通过降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提高消费者贸易利益,实际关税下降的作用并不明显。这是因为中国加入WTO后,获得了永久性最惠国待遇,结束了美国的高关税威胁,降低了中美之间的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在中国加入WTO之前,中美之间的实际关税已经有大幅度下降。所以,实际关税的变化并没有给中国消费者带来贸易利益的显著提升。基于以上的主要结论,我们得到的主要对策建议包含三个部分:第一,开放型世界经济是应对全球不确定性冲击的重要举措。一个时代的主导信念,引导人民和政府做出行动。正如“先有经济思想史,后有经济史”,在不确定性事件发生之前,必定有某种思想或信念引导,而这种思想或信念则是不确定性的根源。从根源上降低不确定性及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是未来可以努力的方向。习近平提出的开放型世界经济,符合历史规律和经济规律。开放型世界经济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信念,以“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为基本导向,奠定了未来贸易政策的基调,保证了未来贸易政策的可预测性,维护了世界经济健康发展的基本信念,为应对全球不确定性冲击、维护全球贸易体系,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为实现人类社会持续而健康的发展奠定坚实的物质和精神基础。第二,覆盖面更广的多边贸易协定是重要的开放载体。优惠贸易协定在降低和消除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及其影响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所以优惠贸易协定为应对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冲击提供了基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优惠贸易协定都能起到降低贸易政策不确定性的作用。多边贸易协定是国家之间博弈后的必然结果,也是最稳定、最优的结果。相比较于双边贸易协定,覆盖面更广、更包容的多边贸易协定是更重要的开放载体。中国作为贸易大国,既要积极推动WTO的改革,又要时刻关注其他国家动态,把握新多边协定达成的机会。此外,中国必须注意到众多的双边协定有分裂WTO争端解决机制的效果,可以借鉴欧盟的立场,主张一个覆盖面更广、更包容的整体协议。第三,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是新时代的要求。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中国虽然获得了贸易红利,但是也面临着贸易利益分配不平等问题,比如东西部分配不平等、穷人和富人之间的分配不平等问题。而且本文的经验研究也证实,对基础消费品支出份额不同的消费者,在贸易政策不确定性下降中获得的贸易利益增加率也不同。所以,新时代的开放政策,必须健全市场机制、合作机制、互助机制和扶持机制,实现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从而推动区域的协调发展,进而实现贸易利益的平衡分配。本文虽然构建了理论模型,并进行了经验验证,但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本文的理论模型仅分析了贸易政策不确定性影响消费者贸易利益的直接途径,即最终品进口,并未分析中间品进口的间接途径。此外,限于消费加总难题,本文选择的效用函数虽然刻画了消费者异质性,但与现实相差甚远。这些不足将是未来研究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