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的形态——中国当代青春小说个案研究

来源 :沈阳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nggong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以来的文学作品中,青春已经成为一个贯穿始终,长盛不衰的主题,多姿的“青春”在每一代人的笔端被不断诠释。伴随着青年主体地位的确立以及青年群体的壮大,青年在社会历史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青年亚文化也随之产生。年轻人往往引领社会的时尚潮流,以他们纯真而充满激情的敏锐眼光捕捉和发现时代的变化,充当时代的急先锋。由于青年在人类社会中具有超强的可塑性,因此他们往往代表了一个时代潮流的开始,也决定了一个社会不同历史时期的人类心理和生活方式的形成。在“五四”运动以前,中国的青年和女性是一同被压抑在历史之中的,中国社会一直是“老年本位”的社会。直到“五四”时期的“少年中国”运动,中国青年的主体地位才被不断的确立起来。青年亚文化也伴随着中国的“现代性”进程而呈现出不同的姿态。在现代文学史中,以“青春”为题材的创作已经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青年一代虽然在鲁迅等新文化运动先驱“救救孩子”的呼吁声中逐步向代际文化的主导地位挺进,但是由于青春文化仍是一种亚文化,因此表现出对主流文化的反抗以及在主流文化规训下的妥协。当青年亚文化不可避免的与主流文化发生碰撞和冲突时,青年的激情往往投注于笔端,青春小说成为他们运用自己话语,书写自己生活、抒发独特情感的最佳舞台,青春的反叛也必将通过青春小说这一舞台进行展示。因此文选择以个案研究的方式切入,以青年亚文化的视角对六部具有代表性的青春小说进行再解读,以期挖掘青春小说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独特意义以及青春小说写作的内在动因,探寻各个时期青春小说的本质联系与差异。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将青春小说置于青年文化的视域之下进行考察,对青春小说创作所表现出的共性特征进行梳理和总结。第二部分,以文化研究的视野对从50年代开始直至新世纪的六个具有代表性的文本(50年代杨沫的《青春之歌》;60年代金敬迈的《欧阳海之歌》;70年代张扬的《第二次握手》;80年代路遥的《人生》;90年代王朔的《动物凶猛》;新世纪郭敬明的《幻城》)进行分析,从不同侧面论证各时代青春小说所表现出的文化诉求。第三部分,从整体把握当代青春小说的角度,着重思考各时期青春小说的延续与断裂问题,对青春小说创作的共性与差异性进行总结。
其他文献
学位
本文以转型期湖北乡土诗歌为研究对象,概述其发展状况,力图展现出湖北乡土诗在转型期的全貌。   引言:略谈楚文化对湖北乡土诗的浸淫和影响,湖北乡土诗继承了楚文化的忧患意识
中唐是唐代的重要转折时期,作为创作主体的文人乃至整个社会都经历着巨大的变化。中唐文人处在特有的政治、社会背景下,为了仕途而致力于科举与入幕,周旋于文人集团之间,经历
本文将从语言类型学和认知研究的角度,对斯瓦德什(W.Swadesh)的《二百词词表》中跟“身体”有关的8个核心词(“背 back”、“胸 breast”、“肠 gut”、“腹 belly”、“腿 le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