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表面界面问题是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等许多学科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在诸多生产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固液界面和液液界面问题更是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和应用的普遍性,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固液界面的润湿性研究是固液界面问题一大研究重点,通过调控固体表面的微观结构来得到所期望的润湿性,这为功能材料的设计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根据仿生学原理,在材料表面设计构建所需的微纳米结构,可以得到超疏水的自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表面界面问题是物理、化学、生物、材料等许多学科研究的基础性问题,在诸多生产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中固液界面和液液界面问题更是由于其本身的复杂性和应用的普遍性,一直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其中固液界面的润湿性研究是固液界面问题一大研究重点,通过调控固体表面的微观结构来得到所期望的润湿性,这为功能材料的设计制造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根据仿生学原理,在材料表面设计构建所需的微纳米结构,可以得到超疏水的自清洁表面。相对于处于研究焦点的材料的润湿性问题,液滴在固体表面表现出的润湿态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而不同的润湿态对实际润湿效果影响很大。当表观接触角大小相近时,处于Cassie润湿态下的液滴比Wenzel润湿态的液滴具有更小的固液接触面积,液滴在Cassie润湿态表面上更不易附着。基底的形貌特征变化与外界环境因素都是影响润湿态发生改变的重要因素。尽管目前已经知道,通过改变固体表面的粗糙度可以使得液滴的润湿态发生转变,但粗糙度与润湿态之间的具体的内在联系,以及其中蕴含的内在机理仍有待进一步探索。液滴撞击融合问题同样是一个液液界面问题中的一个关注焦点。液滴撞击在各种流体中都极为常见,从自然界中降雨降雪的气象变化到发动机中喷雾技术都与液滴撞击密切相关。对比宏观的撞击融合过程,微观尺度下的液滴撞击有许多奇特的现象有待研究,而对于液态金属的相关研究更显得尤为匮乏。液态金属在先进制造技术、柔性设备、生物医疗等诸多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因此对于液态金属的润湿融合问题也越来越成为研究者关注的重点。考虑到液态金属一般都在高温下存在,相关研究的进行可能受到实验条件的限制,而计算模拟方法为探索液态金属的表面界面问题提供了可能。本文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对金属纳米液滴的表面界面问题进行了探索,主要关注固体表面粗糙度对液滴润湿态转变过程的影响,以及液滴在不同条件下的撞击融合行为,其中被撞击后液面的形态演变和液体混合情况是模拟过程关注的重点,为理想润湿性材料制造、液滴撞击行为调控提供了新的参考思路,对实际工业生产实践提供了理论指导。主要的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液态金属镓在具有不同形貌的基底上的润湿态转变过程。镓液滴在碳纳米表面上的润湿态可通过对基底的设计改造来进行调控,通过在石墨烯基底上修饰不同高度和排布间距的碳纳米管,改变基底的形貌和粗糙度,发现液滴的润湿态会随着粗糙度的改变呈现规律性变化。当表面粗糙度增加时,镓液滴可以进行不同润湿态之间的转变,即从Wenzel润湿态转换成Cassie润湿态。在本次模拟过程中,当表面粗糙度数值大于1.8时,液滴位于碳纳米管的顶端,会处于Cassie润湿态;而当粗糙度小于1.6时,液滴会完全浸润基底表面,填充碳纳米管之间的空隙,此时为Wenzel润湿态。在基底上修饰高低错落的碳纳米管会进一步影响液滴的润湿行为。润湿态转变的能垒与粗糙度有关,粗糙度增大导致发生Cassie-Wenzel转变的能垒增加,液滴倾向于稳定在Cassie润湿态。同时发现固液界面张力也会随着粗糙度发生变化,在润湿态转变时界面张力发生突变。对比实际润湿面积比值与Ga-C相互作用能曲线,二者吻合良好,由此提出了润湿投影面积模型来解释润湿态转变现象。同时还发现了润湿过程中液滴的旋转现象,并从能量不均匀的角度进行了解释。(2)研究金属液滴铝撞击同种成分厚液膜过程中液面形态演变以及液滴与液膜原子的混合情况。发现液滴撞击速度和液体的温度同时影响撞击融合过程,且二者的影响机制存在差异。通过对液滴撞击前后进行能量分析,可计算出液滴出现撞击后反弹的临界韦伯数和反弹速度。不同的液体温度对应着不同的临界撞击速度,当温度升高时,液滴的临界反弹速度减小。速度大于临界反弹速度后,液滴会与厚液膜融合,随着速度增加,液面形态分别为“平缓融合”、“变形”和“包覆”。由于液膜的变形程度增加,液滴与液膜的接触面积增大,原子混合程度也随之增加。温度对原子混合程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高温下液体的空位增加,更多的液滴原子可以迅速进入液膜原子的间隙,从而增加混合比,在宏观上表现为高温液体具有更大的流动性。
其他文献
研究背景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特发性心肌疾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左或右心室或双侧心室扩大,伴有心室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DCM是进行性难治性心力衰竭的主要原因,在疾病的任何阶段都可发生死亡。儿童DCM的年发病率约占儿童心肌病的50%(0.57/100000),是最常见的儿童心肌病。DCM儿童死亡率高,大多数死于心力衰竭,但目前DCM的发病机
二硫化钼(MoS2)是一种典型的过渡金属硫化物,由于其超薄的结构和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单层或少层MoS2纳米片被认为是石墨烯的半导体类似物,因其具有高的比表面积、优异的光热转换性能、易于功能化等优点,已在催化、载药、疾病治疗等许多领域中得到应用。然而,未改性的MoS2在许多方面并不能满足当前的应用需求,因此开发基于MoS2的多功能纳米材料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通过改进的液相剥离方法
现代工业对焊接生产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单钨极氩弧焊在高速大流焊接时易导致驼峰等缺陷。双钨极氩弧焊(T-TIG)是在单钨极氩弧焊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采用两台电源分别给两个钨极供电,在同一个喷嘴内产生T-TIG电弧,大大降低电弧力,有利于抑制驼峰缺陷。施加高频脉冲的高频脉冲双钨极氩弧焊(HFPT-TIG)能够进一步增加熔深、细化晶粒,提高焊缝力学性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研究了 HFPT-TI
CMT电弧增材制造技术在复杂镍基合金零部件制造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而电弧增材制造存在成形精度差、组织粗大且不均匀等问题。本文研究在CMT焊枪上施加超声振动,研究超声振动对增材制造件成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研究了工艺参数及超声振动对熔敷过程及单道熔敷层表面成形的影响规律,得到了熔敷层表面成形良好的工艺参数范围。结果表明,CMT周期并不随着送丝速度和行走速度的变化而变化,但施加超声将会使得CMT周
在航空航天领域,为追求更高的飞行速度并增大飞行距离,亟需减小飞行器自身结构的重量。通过将航天用舱体等重要结构件由圆形结构改进为各种异形结构可有效降低飞行器质量。而异形结构件具有壁厚变化大、几何形状精度要求高等特点,需要对其成形精度进行精准调控。针对大断面空心铝型材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要求6005A铝合金挤压型材具有较高的强度、塑性以及优良的耐腐蚀性能。因此,研究6005A大断面空心铝型材挤压过程
[研究背景]心力衰竭(heartfailure)简称心衰,是指由于心脏的收缩功能和(或)舒张功能发生障碍,不能将静脉回心血量充分排出心脏,导致静脉系统血液淤积,动脉系统血液灌注不足,从而引起心脏循环障碍症候群,此种障碍症候群集中表现为肺淤血、腔静脉淤血。其中绝大多数的心力衰竭都是以左心衰竭开始的,因为左心室泵血能力不足,导致左室血液淤积,肺内的血液无法经过左室顺利泵出,即首先表现为肺循环淤血。心衰
研究背景儿童扩张性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是一种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张,及左室收缩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的心肌病,通常可导致进行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律失常,甚至心源性猝死等严重后果。它是目前导致儿童、青少年死亡和心源性致残的主要原因,也是目前全世界儿童进行心脏移植的主要适应证。人们认为在儿童中DCM的发生机制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损伤共同作用导致的。然而,该病的具体
研究背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维持性透析的终末期肾病(end-stage renal disease,ESRD)患者数量逐渐增加。在中国的ESRD患者中,慢性肾小球肾炎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但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社会的发展变化,糖尿病导致ESRD的趋势日益显著,或将超过慢性肾小球肾炎成为ESRD的主要病因,这将对ESRD患者的管理产生重大影响。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
提高钛(Ti)基植入体的早期骨整合效果及长期植入稳定性是骨科生物医学材料研究的重要内容,结构可调控、生物活性强的改性涂层对于提高Ti基植入体的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锶(Sr)是人体的必需微量元素之一,在人骨重建的过程中具有促进骨生成、抑制骨吸收的双重作用。因此,通过表面改性技术在Ti表面制备一层具有生物活性的含锶磷酸盐,可以有效改善钛基植入体的骨生成能力。化学转化是一种利用金属-溶液界面反应
增强等离子弧的穿孔能力对于中厚板结构件的焊接制造具有重要意义。本课题组前期研发了超声振动辅助穿孔等离子弧焊接(U-PAW)工艺,取得了较好的工艺效果,那么如何进一步提高声能的利用效率和等离子弧穿孔熔透能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本课题提出脉冲功率超声辅助穿孔等离子弧焊接的新工艺(PU-PAW),利用脉冲电源瞬时输出高峰值功率的特性,实现超声能的有效利用和等离子弧穿孔能力的有效提升。使用激光测振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