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之鱼》的后殖民主义解读

来源 :东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yi2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谭恩美是继汤亭亭之后,美国当代文坛备受欢迎的华裔女性作家。谭恩美擅长描写华裔家庭生活矛盾,一部《喜福会》奠定了她文学界的地位。2005年10月,谭恩美推出了她的新作《沉没之鱼》,创造了她小说创作史上的又一个奇迹。谭恩美作为第二代华裔移民,夹在两种文化之间,这种生活经历赋予她思索问题的独特视角,所以这部小说一改她以往的写作风格,写作主题不再拘泥于家庭生活,而是讲述了华裔移民者陈璧璧与一群物质丰富,但精神空虚的西方人通过游览东方,完成各自身份构建的故事。本文应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家赛义德的“他者”概念以及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来解读小说的主题意义。本论文将从四大方面展开论述。第一部分前言,介绍作家概况,当代缅甸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及华裔文学研究现状,提出本论文关注的问题:长达百年的殖民统治对被殖民者产生何种影响;生活在西方社会的移民者如何对待母体文化跟外来文化,找到合适的身份位置;西方人又该如何正确对待东方文化。第二部分主要介绍赛义德的“他者”概念跟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第三部分首先运用赛义德的“他者”概念解读南夷人苦难的历史以及最终毁灭的故事。南夷人的毁灭象征了完全顺从于宗主国文化的“他者”文化最终的命运就是毁灭。那么如何摆脱“他者”文化毁灭的命运?如何寻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本文运用霍米巴巴的“第三空间”理论分析陈璧璧融合东西方文化使之成为一种新的移民文化,找到自我文化身份的过程。作为移民,虽然拥有了事业,然而经济地位的获得并没有使她完全融入西方文化中。为了找到自己的文化身份,她安排了一场东方之旅,实际上这是一次精神文化寻找之旅。通过这次旅行,陈璧璧终于醒悟:作为移民者的她,完全丢弃自我而拥有西方文化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兼具东西文化的移民文化身份才是上佳之选。那么处于殖民地位的西方文化主体又该如何正确定位自己的文化地位呢?这次东方之旅也使文化殖民者认识到西方文化并不优于东方文化即东西文化各具特色,应该相互兼容。第四部分总结,殖民时代文化入侵与同化给被殖民者带来伤害,同时使殖民者成为傲慢与自大的文化群体。两种文化的交流使双方都意识到自身文化身份的不完整,进而寻找并找到了自己的文化身份。
其他文献
《夏洛的网》是美国当代著名散文家、评论家E.B.怀特为孩子们写的三本童话书之一,也是最为成功的一本。至今已经发行5000万册以上,拥有20多种文字的译本。自怀特先生在1952年创
主要介绍了国内铅锌矿选矿现状,并概述了铅锌矿选矿新技术、新设备、新药剂取得的生产和试验成果。分析表明铅锌氧化矿仍然是目前选矿的难题,生物选矿和选冶结合的选矿技术是
申奥成功和世界贸易组织的加入,更加促进了英语学习在中国的普及与发展。口语教学变得更为重要。这要求教师不断探求新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该论文以教学
从压缩量、密封间隙、沟槽宽度、表面粗糙度、内径拉伸率、运动精度等几个方面介绍了O形密封圈的合理使用.
在以往的英语写作研究中,人们对英语从句使用与英语写作能力的关系,以及高分写作者和低分写作者的英语从句使用情况有一些不同的看法。有些研究人员(Ferris,1994)提出所有种类的
翻译教学在中国外语教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也是倍受争议的一个话题。随着翻译研究的深入,翻译教学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教学对象的范围也在不断扩大。在非英语专业的本科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