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GPS掩星观测资料研究电离层扩展F层现象

来源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dydr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电离层中存在着不规则结构,导致穿越电离层传播的无线电波的振幅、相位和偏振方向发生快速随机起伏,即电离层闪烁。电离层闪烁可能导致通信误码和信号畸变。幅度闪烁可以造成数据丢失和周跳,相位闪烁则会导致相位锁定环失锁。在电离层不规则结构中,扩展 F层不规则结构引起的电波闪烁现象最为严重。GPS无线电掩星技术的日益发展,为研究全球或地区的电离层扩展F层不规则结构提供了一种便捷、经济和实用的手段。  本文利用COSMIC数据分析和存储中心(COSMIC Data Analysisand Archive Center,简称CDAAC)提供的1Hz采样频率的C/A码信噪比(SignalNoise Ratio,简称SNR)数据研究全球扩展F层不规则结构随时间、空间变化的统计特征。对2003年3月CHAMP卫星掩星观测数据和2009年及2010年3月COSMIC掩星观测数据处理后得出如下结论:  存在较强C/A码SNR扰动的掩星事件(即归一化SNR扰动的标准差的最大值大于0.03的掩星事件)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和经度不对称性。存在较强C/A码SNR扰动的掩星事件主要出现在地磁赤道两侧±20?纬度范围内,少数出现在极区附近。低纬地区的存在强C/A码SNR扰动的掩星事件(即归一化SNR扰动的标准差的最大值大于0.1的掩星事件)主要发生在地方时日落后至午夜前后,但各个季节发生和持续的时间并不相同。  本文的统计结果与已知的扩展F层全球分布规律相一致,说明GPS掩星观测技术可以较为有效地监测全球扩展F层分布。
其他文献
偶发E层(Sporadic E,简称Es)是指距地面90~120km高度区域内短暂出现的高电子密度薄层结构。当无线电波穿过Es不规则结构时,会引起电波信号的振幅、相位和偏振方向发生快速随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具有统计学习理论(Statistical learning theory, SLT)的坚实理论基础,而且具有完美的数学形式、直观的几何解释和良好的泛化能力,
随着LonWorks技术的发展,LonWorks技术的核心芯片Neuron(神经元)得到了广泛地应用。但是,它有它的缺点:处理数据的能力不强,实时性也不强。针对它的不足,本文通过ShortStack技术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