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在描写中产阶级生活方面显现出了特别的兴趣和独到才能。他的作品触及了中产阶级的家庭生活和婚外恋,而对于读者来说重要的是要理解他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宗教思想,特别是他对基督教信仰的执着态度。
本文作者认为,在其长达五十余年的创作生涯中,厄普代克一直在试图通过数量众多的作品来传达他的观点,即信仰对美国人来说是不可或缺的。面对世俗化对新教的侵蚀,他对信仰的态度始终如一。这一态度应被视为贯穿其大多数小说的重要主题。该主题可将其小说中的宗教主题系统地统一起来。厄普代克的宗教主题包括:信仰、基督新教教义、教会、牧师、信众和新兴宗教,而在作品中它们之间似乎并无任何关联。这一主题体现了作者对信仰的执着,以及对世俗化新教的困惑和失望。主题反映了厄普代克的观点,即信仰对美国人的生存和救赎是至关重要的,而当今已经世俗化了的教会及其教士们已无力帮助和引导他们去获得和维持这一信仰;新兴宗教也同样不能使美国人获得真正的信仰;虽然在新世纪初保守派开始在美国社会和政治中占主导地位,但新教及作为一个整体的基督教依然无法扭转他们的颓势;厄普代克无从知道拯救美国精神世界的方法,但他一直在试图通过他的信仰来找到一个答案。
本研究为跨学科研究,运用了宗教社会学中新教世俗化理论来在厄普代克小说中的分散的宗教主题之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对这些宗教主题的整合能更好更系统地反映出作者对信仰的重视程度,同时也使对其宗教思想的理解更趋全面。世俗化理论同时也有助于揭示新世纪中美国新教的真实处境,有助于很好地解释作者的困惑与失望的原因。
本论文通过对厄普代克不同时期16部小说的研究和分析来阐明作者对信仰所持的态度,同时对其宗教主题进行判定和整合。这些作品包括《贫民院中的集市》 (1959)、《兔子跑吧》(1960)、《马人》(1963)、《夫妇们》(1968)、《兔子归来》(1971)、《全是星期日的一月》(1975)、《兔子富了》(1981)、《伊斯特维克的女巫们》(1984)、《罗杰教授的版本》(1986)、《S.》(1988)、《兔子安息》(1990)、《圣洁百合》(1996)、《葛特露和克劳狄斯》(2000)、《回忆兔子》(2000)、《追寻我的面容》(2002)、和《村庄》(2004)。
在对当代美国新教问题的讨论中,本论文首先用一个章节来介绍新教与其在美国的现状、世俗化过程及其影响、新兴宗教与现代巫术等有关内容,随后对厄普代克作品中与其相关的新教传统教义、教会、教士和教众等宗教主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分析《贫民院中的集市》、兔子四部曲和《马人》等小说,研究表明了厄普代克对新教的腐朽、世俗化的教会和教士所持的批评和嘲讽态度。厄普代克小说阐明了以下内容:在美国新教世俗化的过程中,其组成部分都已经发生了变化。新教、教会和教士都以无法像中世纪时那样控制人们的精神和世俗生活。新教作为一个整体已经不再是美国社会舞台上的主角。现在人们信教只是出于心理与情感,以及身份认同的需要。与其先人们不同,现代人的信仰是自愿的。在厄普代克小说中,新教已经今非昔比,许多主人公虽然面临着信仰危机,却不能从教会与牧师那里得到任何可靠的帮助。
在信仰问题方面,本论文首先讨论了厄普代克的路德宗背景,以及索伦·克尔凯郭尔的存在主义与卡尔·巴特的新神学思想对他的影响,随后通过对兔子四部曲、《S.》、《夫妇们》和《圣洁百合》的分析,揭示了众多人物的精神诉求和遭受的失败。研究同时也反映了当代美国人在处理宗教信仰时所显现出来的物质至上和实用主义思想。在小说中,厄普代克哀叹当今美国消费主义社会中信仰的缺失。对那些人到中年的主人公说来,当宗教极力迎合人们的欲望时就失去了它最初的意义。他们生命的价值只能用金钱和名誉来衡量。在厄普代克看来,人们如果没有信仰,或依托于虚假的信仰补偿物,他们终将感受魔鬼的虚无。在人物塑造过程中,作者总是不遗余力地表明这一观点。
厄普代克对新兴宗教的怀疑在其对两部作品中的邪教的描写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他分别塑造的两个邪教是美国社会中存在的两类新兴宗教的化身。这些宗教的建立旨在对新教世俗化进行反动。第一类新兴宗教声称能够向美国人提供更为可靠的信仰补偿物。由于这些宗教往往是传统宗教和现代思想的混合体,他们的教义高度实用,因此满足了其追随者的需要。然而,由于这些宗教是世俗化的产物,它们并不能为美国人的精神顽疾开具解病良方。第二类新兴宗教通常具有明显的基要主义特征。它们通过严遵圣训来对抗传统新教教会的影响。但这类宗教的教主往往以上帝的化身或再世耶稣自居,其教义具有浓重的末世论色彩,因此对信徒的生命有潜在的威胁。同时,他们的观点和行为与主流文化大相径庭,也会导致社会动荡。
在其新世纪中出版的小说里,厄普代克在宗教思想的表达方面出现某种程度的变化,本论文对此也做了重点分析和研究。通过对《葛特露和克劳狄斯》、《回忆兔子》、《追寻我的面容》和《村庄》进行分析发现,尽管保守派似乎取得了胜利,厄普代克对新教乃至整个基督教都依然表现出失望。虽然作者年事已高,为了创作出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他依然对美国中产社会进行着深入的探索,依然以一名虔诚基督徒的身份发表自己的看法。虽然保守派极力将旧的基督教传统发扬光大,厄普代克深谙这一轰轰烈烈的场面之后的真实情况。从宗教角度上看,他的新世纪作品勾勒出的画面是严酷和悲观的,非但从未提及保守派的任何胜利,相反,却充盈着无奈和失望。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日,许多人不再信仰上帝。虽然厄普代克对科学存有一定的怀疑,但他不得不承认它正在夺取传统信仰曾经拥有的领地。在他以前的小说中,年老的一代还敢于表达他们对新教前途的担忧,甚至在关键时刻还会挺身而出来充当卫道士。但如今,他们在年轻一代面前谈信仰时不得不循循善诱,言辞闪烁,极力避免引起他们的反感。从以上分析中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那就是虽然保守派付出了很多努力,但新教在美国人中的影响力却在不断下降。作为通过对美国文化进行全景式描写而闻名的作家,厄普代克会否完全停止在其作品中谈论信仰?这个问题只有他今后出版的作品能够回答。
最后,论文讨论了约翰·厄普代克研究对中国中产阶级文学健康发展的意义。作为一个新的文学和文化现象,我国的中产阶级文学尚需成熟和深化。对厄普代克的作品和宗教思想的研究有助于激励我国文学工作者对本民族的文化宝藏进行充分发掘和利用。为建立和谐社会,我国越来越注重传统文化与价值观在其中发挥的巨大作用。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开始致力于探索古代哲学思想的真谛所在,而越来越多的作家也开始努力对人性进行深入的探索和刻画。厄普代克的艺术、美学和宗教思想可以为他们的文学创作提供很好的借鉴,使他们作品更为深刻,更具实际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