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迁移率组蛋白1(HMGB1)在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机制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_su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 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最常见的出血性疾病之一,免疫介导破坏血小板和巨核细胞,致外周血血小板数目减少引起相应临床表现。由于儿童特殊的群体性,免疫力较低,对细菌、病毒的易感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60%-70%是急性患病,并且缓解率高,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患儿逐渐转为慢性ITP,需要间断检测血常规,持续服用激素等药物。但其机制仍然不明。高迁移率组蛋白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1)是一种非组蛋白核蛋白,HMGB1可以作为一种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Damage-related molecular patterns,PAMP)或警报素(Alarms)来刺激先天免疫系统或作为细胞因子复合物的一部分。HMGB1激活后,可触发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3,NLRP3)与相应的受体结合(Tolls、RAGE等),其分子构象发生改变,诱导NLRP3分子寡聚化,逐渐与ASC蛋白结合在一起。招募半胱氨酸酶前体1(Procaspase-1),Caspase-1将IL-1β和1L-18前体裂解为有活性的IL-1β和IL-18,调节各种免疫与炎症反应。HMGB1和NLRP3炎性小体在自身免疫性疾病和一些慢性疾病的关系已见报道。研究认为HMGB1可能与ITP的发病也有关联。本研究首先检测HMGB1与细胞因子IL-17、IL-10在慢性ITP患儿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表达;探讨上述检测指标与临床指标的关系。随后分析慢性ITP患儿与正常对照组外周血CD14+CD16+单核细胞各亚群、CD1c树突细胞中TLR2、TLR4的表达,检测NRLP3与细胞因子IL-1β和IL-18在CD14+单核细胞、CD1c+树突细胞中的表达;培养外周血巨噬细胞,探究HMGB1与NLRP3炎性小体组分的表达关系。之后建立慢性幼鼠ITP动物模型;并研究HMGB1抑制剂的作用,探讨HMGB1在慢性ITP幼鼠动物模型中如何发挥作用。本实验共分为四部分,研究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 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浆HMGB1水平升高与临床指标的相关研究
  目的:
  了解HMGB1、细胞因子IL-17、IL-10在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血浆中的表达情况,HMGB1与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临床资料的关系。
  方法:
  1.收集分析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80例与正常对照组30例的临床资料。
  2ELISA法检测正常对照组、慢性ITP组外周血HMGB1、IL-17、IL-10的表达。
  3.分析各组间HMGB1与IL-17、IL-10及临床资料的关系。
  结果:
  1.慢性ITP组初诊年龄明显小于正常对照组;慢性ITP患儿皮肤黏膜出血症状较正常对照组严重,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慢性ITP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数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慢性ITP组Th细胞比正常对照组表达比例高,其Ts细胞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减少;同时Th/Ts细胞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慢性ITP组HMGB1、IL-17表达比正常对照组高;而IL-10在慢性ITP患儿血浆中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HMGB1与IL-17呈正相关,与IL-10呈负相关。正常对照组血浆HMGB1与IL-10呈负相关,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
  4.本研究中慢性ITP组患儿血浆HMGB1与其治疗前血小板数值呈正相关,其余结果未见明显相关性。
  第二部分 NLRP3炎性小体及通路相关组分在儿童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作用
  目的:
  比较慢性ITP组与正常对照组在CD14+CD16+单核细胞各亚群、CD1c+树突细胞中TLR2、TLR4的表达,以及分选CD14+单核细胞、CD1c+树突细胞后NRLP3与细胞因子L-1β和IL-18的表达。了解HMGB1在人外周血来源巨噬细胞中对NLRP3、L-1β和IL-18的刺激作用。
  方法
  1.用流式抗体标记正常对照组与慢性ITP组外周血,检测CD14+CD16+单核细胞各亚群、CD1c+树突细胞中TLR2、TLR4的表达。
  2.用流式分选CD14+单核细胞、CD1c+树突细胞后,使用微量RNA试剂盒,利用RT-PCR检测NRLP3以及细胞因子L-1β、IL-18在单核细胞与树突细胞中的表达。
  结果
  1.慢性ITP患儿CD14++CD16-单核细胞阳性率降低,CD14+CD16++单核细胞阳性率升高,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ITP患儿CD14++CD16-、CD14+CD16++单核细胞表面TLR2阳性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CD14++CD16+单核细胞表面TLR2阳性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性ITP患儿单核细胞亚群中TLR4阳性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两组的CD1c+树突细胞表达无明显异常,慢性ITP组CD1c+树突细胞表面TLR2的表达量阳性率降低,TLR4阳性表达率则增高,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
  2.慢性ITP患儿CD14+单核细胞、CD1c+树突细胞中NLRP3、IL-1β和IL-18的相对表达量都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第三部分两种不同抗血小板抗体构建慢性幼鼠ITP模型比较
  目的
  比较两种不同抗血小板抗体构建慢性幼鼠ITP模型的作用,选取合适的慢性幼鼠ITP模型。
  方法:
  1.分别用豚鼠抗小鼠血小板抗体、大鼠抗小鼠Anti-CD41抗体构建慢性幼鼠ITP模型。
  2.比较两组模型的动物一般情况、血小板、生化和肝脾指数。
  结果:
  1.正常对照组动物模型一般情况均好于动物模型组。
  2.两个ITP动物模型组血小板数值比各自对照组明显降低,但豚鼠抗小鼠血小板抗体组血小板后续上升明显。两个模型组在生化、肝脾指数无明显差异。
  第四部分 HMGB1及其抑制剂在慢性幼鼠ITP模型中的机制探讨
  目的:
  为了验证体内实验;研究HMGB1及其抑制剂在动物模型中作用。
  方法:
  1.将动物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cITP组、Anti-HMGB1组、醋酸泼尼松组、甘草甜素组检测血小板、HMGB1、IL-10、IL-17在慢性幼鼠ITP动物模型外周血中表达。
  2.磁珠分选脾脏细胞中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检测各组脾脏中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细胞TLR2、TLR4表达,检测NLRP3、IL-1β、IL-18基因表达。
  3.WB和ELISA分别检测各组幼鼠骨髓巨噬细胞NLRP3、IL-1β、IL-18的表达。
  结果:
  1.Anti-HMGB1中和抗体组、醋酸泼尼松组、甘草甜素组均可明显提高幼鼠模型血小板数值,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cITP模型组和醋酸泼尼松组、甘草甜素组分别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MGB1蛋白表达量增加,cITP模型组、Anti-HMGB1中和抗体组、甘草甜素组均可降低幼鼠ITP模型HMGB1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各个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IL-17蛋白表达量有所增加,差异明显(P<0.05);Anti-HMGB1中和抗体组、醋酸泼尼松组、甘草甜素组均可降低幼鼠ITP模型IL-17蛋白表达量,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
  2.各模型组CD11b+单核巨噬细胞表面TLR2、TLR4的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cITP模型组单核巨噬细胞TLR2表达量比Anti-HMGB1中和抗体组、醋酸泼尼松组、甘草甜素组的表达量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各个模型组NLRP3、IL-1β和IL-18的表达随着rHMGB1浓度增加,表达量逐渐增加,但升高程度不一。Anti-HMGB1中和抗体组、醋酸泼尼松组、甘草甜素组均可不同程度降低ITP模型NLRP3、IL-1β和IL-18的表达。
  结论:
  1.在儿童慢性ITP血浆中发现HMGB1表达增高,并与细胞因子IL-17、IL-10表达相关,考虑HMGB1可作为儿童慢性ITP疾病的预警素,并与其疾病发展有关。
  2.儿童慢性ITP中单核细胞和树突细胞上TLR2、TLR4表达都有改变,单核细胞、树突细胞及外周血诱导巨噬细胞中NLRP3、IL-1β和IL-18的表达增加,HMGB1可能通过NLRP3、TLR2/TLR4通路的相关组分影响儿童慢性ITP疾病的发生发展。
  3.大鼠抗小鼠Anti-CD41抗体构建慢性幼鼠ITP模型能较好的维持低水平血小板,有利于慢性幼鼠ITP模型的构建。
  4.Anti-HMGB1中和抗体、醋酸泼尼松、甘草甜素可能对慢性ITP的动物模型起到改善疾病状态,保护机体作用。HMGB1拮抗剂对儿童慢性ITP的保护作用为临床实验提供基础研究,是慢性ITP的治疗靶点。
其他文献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 帕金森病患者夜间运动功能减退的研究  目的:通过多位点惯性传感器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夜间运动功能进行持续监测并采集各项运动的定量数据,比较PD患者与对照组的夜间运动功能,并分析PD患者夜间运动参数与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自2016年5月至2017年1月间神经内科住院PD患者2
学位
目的:研究肠道准备对18F-FDG PET/CT显像胃肠道FDG 摄取的影响,研究PET/CT对胃、小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并与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比较,评估18F-FDG PET/CT显像在胃、小肠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无消化道病变的健康受检者随机分为肠道准备组和未准备对照组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分析肠道准备对胃肠道FDG摄取的影响;分别对24例临床高度怀疑胃恶
目的:探讨与T2期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为其合理高效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指标。方法:收集我科1991年1月到2006年8月间行根治性手术的T2期大肠癌患者324例,回顾性分析其各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提示肿瘤的浸润深度(P=0.003)与组织分型(P=0.021)是影响T2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尤其是依据肿瘤浸犯固有肌层上1/2即浅肌层(
学位
老年性痴呆(senile dementia of Alzheimers disease,SDAT),亦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细胞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进行性记忆和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直到最后丧失生活能力为特征,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和人类健康问题。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痴呆患者估计超过500万人,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一问题变得日益突出。2005年第21个世
研究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现场观察、半结构访谈等方法研究急诊科抢救情境下医护有效沟通,从医生和护士不同的角度了解他们在不同抢救工作情境下的沟通表达方式及其内涵,从而构建急诊抢救情境中医护有效沟通语言模式,制定抢救情境中医护有效沟通实践指导手册(以10种常见急性疾病抢救过程医护沟通为例),指导急诊科医护人员在不同抢救情境下用准确、简短、规范的语言进行快速信息交流,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精准快速有效的沟通,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PI-RADS V2与MRI-TRUS融合靶向穿刺相结合对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的检出价值  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的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rostate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PI-RADS)与MR
学位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胃癌组织及胃癌细胞系中Midkine的表达  目的:通过检测MK在胃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差异及MK在正常胃黏膜上皮细胞株及四种胃癌细胞株中的表达量,验证MK在胃癌中的高表达。  方法:收集17例胃癌患者手术切除标本,免疫组化方法检测MK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K在胃癌组织及其配对的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  
学位
腹腔镜手术以其损伤和痛苦小、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点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但是,近年来文献却不断出现腹腔镜术后发生肿瘤穿刺孔转移(port-site tumor metastasis,PSM)及腹腔内肿瘤播散的病例报道。国内外学者们进行了多项相关实验,提示腹腔镜术后发生肿瘤穿刺孔转移及腹腔内播散是多因素参与的结果,比如穿刺孔部位的组织损伤,CO沿戳卡的泄漏,肿瘤细胞的气雾化,气腹介质的
目的:探讨CD4+T细胞亚群及相关因子如Th1(CD4+IFN-γ+)、Th2(CD4+IL-4+)、Th17(CD4+IL-17+)和Treg(CD4+CD25+Foxp3+)等平衡对GBS影响机制,并给予婴儿双歧杆菌药物干预,摸索合理肠菌无创治疗GBS的方法,为GBS的临床治疗开辟新途径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材料和方法:本研究首先收集一组GBS患者并予以临床神经功能缺损(GDSS)评分,并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缺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α亚基的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明确HIF-1α的表达水平与非小细胞肺癌病例的淋巴结转移、分化状态、TNM分期等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1.利用Oncomine在线分析软件比较TCGA数据库中Wachi lung肺鳞癌数据集和Stearm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