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靶向穿刺评估DWI新技术与双参数PI--RADS V2对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chang70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PI-RADS V2与MRI-TRUS融合靶向穿刺相结合对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的检出价值
  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磁共振成像(mult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pMRI)的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rostate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PI-RADS)与MRI-TRUS融合靶向穿刺相结合对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prostatecancer,PCa)的检出价值。
  方法:前瞻性收集2015年9月到2017年6月临床疑诊PCa的患者168例。对mpMRI上的可疑病灶确认后进行第二版前列腺影像报告和数据系统(prostate imagingreporting and data system V2,PI-RADS V2)评分。所有病例均行经直肠超声(tansrectalultrasonography,TRUS)引导下前列腺系统穿刺,其中108例PI-RADS V2≥3分的病例行MRI-TRUS融合靶向穿刺。以穿刺病理结果为金标准,采用x2检验比较并分析两种穿刺方法对PCa及有临床意义癌的检出率。
  结果:168例前列腺患者均行TRUS系统穿刺,对于其中108例存在PI-RADSV2≥3分病灶的患者,在TRUS系统穿刺前,均行MRI-TRUS引导靶向穿刺;穿刺病理结果为PCa86例(51.19%,86/168),非PCa82例(48.81%,82/168);其中TRUS系统穿刺检出PCa78例,检出率为46.43%(78/168);MRI-TRUS靶向穿刺检出PCa63例,检出率为58.33%(63/108),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3.73,p=0.035)。168例患者共穿刺2300针,其中TRUS系统穿刺共2016针,MRI-TRUS融合靶向穿刺共284针,MRI-TRUS融合靶向穿刺单针阳性率(51.76%,147/284)高于TRUS系统穿刺(19.64%,396/20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42.38,p<0.05)。在所有穿刺阳性病例中,TRUS系统穿刺共1032针,MRI-TRUS融合靶向穿刺共214针,MRI-TRUS融合靶向穿刺阳性率(68.69%,147/214)高于TRUS系统穿刺(38.37%,396/103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66.27,p<0.05)。MRI-TRUS靶向穿刺组检出有临床意义PCa占所有阳性病例穿刺针数69.74%(106/152),TRUS系统穿刺检出有临床意义PCa为54.50%(351/644),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11.67,p<0.05)。
  结论:MRI-TRUS融合靶向穿刺较系统穿刺可有效提高前列腺的穿刺阳性率,并且能够提高有临床意义PCa的检出率。
  第二部分 DWI新技术(IVIM、DKI)定量参数与ADC值对移行带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对照研究
  目的:研究磁共振体素内不相干运动(Intravoxel Incoherent Motion,IVIM)和扩散峰度成像(diffusion kurtosis imaging, DKI)定量参数鉴别移行带前列腺良恶性病变和鉴别有临床意义PCa与无显著临床意义病变的价值,并分析其与PCa Gleason(GS)评分的相关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经MR-TRUS靶向穿刺及系统穿刺病理证实且病灶位于移行带的前列腺患者55例,所有病例在穿刺前均进行前列腺DWI、IVIM和DKI检查。三维勾画出每个病灶的ROI,测量ADC值、IVIM和DKI模型的定量参数值。IVIM模型参数包括真实扩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 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diffusioncoefficient from the perfused compartment,D*)及灌注分数(perfusion fraction,f); DKI模型参数包括平均扩散率(mean apparent diffusion for Gaussian distribution,MD)、平均峰度(mean kurtosis,MK)值及各项异性(fractional anisotropy,FA)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正态分布)和Mann-Whitney U检验(非正态分布)对各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对于两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值,应用ROC曲线分析各参数的诊断效能,并采用Z检验比较各参数的ROC面积;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评价PCa区各定量参数结果与GS的相关性。
  结果:55例前列腺患者中包括移行带PCa27例(36个病灶)和BPH28例(40个病灶)。PCa组年龄58-81岁,平均69±1.54岁,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SA)平均为22.13±6.93ng/ml;BPH组年龄51-80岁,平均年龄63±1.47岁,PSA平均为12.90±1.13ng/ml。在移行带PCa和BPH组中,ADC值和IVIM模型参数的D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07),两者曲线下面积分别达到0.863和0.8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706),组间D*值和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DKI模型参数中,组间MD、 MK和FA值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 p=0.01,p<0.05),其中MD曲线下面积较大,达0.796;结合各种模型参数时,ADC值联合D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892,ADC值联合MD值的曲线下面积为0.884,三个参数联合后,曲线下面积为0.897,联合后的曲线下面积与单一的ADC值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16, p=0.3867,p=0.2537)。
  结论:IVIM和DKI模型可用于移行带PCa的鉴别诊断及对有临床意义PCa的检出,但与常规ADC值比较无明显优势;ADC值和MD值与移行带PCa的GS评分具有相关性。
  第三部分 基于双参数MRI(bpMRI)的PI-RADS V2对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诊断价值的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基于双参数MRI(biparametric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bpMRI)和基于mpMRI的PI-RADS V2对前列腺疾病的诊断效能,评估基于bpMRI的PI-RADS V2对有临床意义前列腺癌的诊断效能,并分析不同阅片者之间对基于bpMRI的PI-RADS V2评分一致性。
  方法:回顾性收集临床疑诊PCa的患者333个病例,所有病例均行3.0T mpMRI检查(包括T2WI、DWI和DCE序列)。两位诊断医师(9年和4年前列腺MRI阅片经验)在不知晓患者临床资料及病理结果的情况下,严格按照PI-RADS V2评分标准对所有病例mpMRI序列中的T2WI序列横断位、DWI序列进行评分,即为bpMRI;两周以后再对mpMRI所有序列进行标准的PI-RADS V2评分。对两位医师基于bpMRI和mpMRI的PI-RADS V2评分分别进行一致性分析。所有病例均由笔者在穿刺前进行基于mpMRI的PI-RADS V2评分,对于PI-RADS V2≧3分的患者在MRI检查后两周之内行MRI-TRUS靶向融合穿刺,PI-RADS V2评分1分和2分的病例进行TRUS系统穿刺。
  结果:一共333个病例入组,所有病例平均年龄为67.77±9.27岁,中位年龄68岁(30-89岁),所有病例的PSA中位水平为11.21 ng/ml。经穿刺病理证实有162例PCa和171例非癌病例,PCa中150例为有临床意义PCa。bpMRI检出131例PCa,126例为有临床意义PCa,mpMRI检出138例PCa,127例为有临床意义PCa;两个医师之间基于bpMRI的PI-RADS V2评分之间一致性系数为0.678(P<0.05),基于mpMRI的PI-RADS V2评分之间一致性系数为0.660(P<0.05)。基于bpMRI和mpMRI的PI-RADS V2评分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病灶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9和0.889,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38);bpMRI评分诊断前列腺良恶性的准确率达81.68%(272/333),敏感性达80.86%(131/162),特异性达82.46%(141/171),阳性预测值为81.37%(131/161),阴性预测值为81.98%(141/172); mpMRI评分诊断前列腺病灶良恶性的准确率达84.98%(283/333),敏感性为85.18%(138/162),特异性为84.80%(145/171),阳性预测值为84.15%(138/164),阴性预测值为85.8%(145/169)。
  结论:BpMRI可有效检出有临床意义的PCa.bpMRI对PCa的诊断效能与mpMRI相似,并可明显缩短检查时间,避免DCE注射造影剂的潜在风险。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转录因子FOX-A1在人肺腺癌多西他赛化疗耐药中的作用及其机制。  方法:使用Real-time RT-PCR,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人肺腺癌细胞株SPC-A1和H1299及多西他赛耐药细胞株SPC-A1/DTX和H1299/DTX中FOX家族重要成员的基因表达。并对52例晚期肺腺癌患者的组织样本进行检测,分析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以及其与多西他赛耐药和患者临床预后之间的关系。通
学位
中国结肠癌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发病谱的第三位,仅次于肺癌和胃癌;死亡率居第五位。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表观遗传改变、炎症损伤、肠屏障功能紊乱等。而结肠癌转移,是导致结肠癌预后不良的主要原因。肿瘤转移是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转移到其他组织的多步骤过程,但转移过程中的很多机制还不甚明了。随着过去几十年的研究,内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to-Mesenchymal Transition,EM
学位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 帕金森病患者一级亲属和配偶的非运动症状发生率调查  目的:非运动症状是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的重要临床特点,可以先于运动症状出现,也是帕金森病的前驱期重要特征。虽然PD患者的一级亲属(例如同胞)以及他们的配偶无经典运动症状,考虑到同源基因背景,或者长期共同生活环境,他们是否也有PD的前驱症状尚不明确。  方法:连续收集98
学位
目的:  研究不能达到急性肺血管扩张试验(acute pulmonary vasoreactivity testing,AVT)阳性标准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ic 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IPAH)患者其残留肺血管储备能力对于预测预后的意义。  方法:  收集上海市肺科医院自2008年8月-2017年5月初次入院的IPAH患者,行右心导管检查,
目的: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累及结肠和直肠黏膜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疾病,近年来,中国人群发病率呈现出明显的增长。但UC的病因与发病机制至今仍不明确。本研究拟通过相关实验方法,来探索DJ1在U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以及DJ1是否通过P53实现相关调控。  方法:体外采用不同细胞系构建UC炎症模型、凋亡模型及共培养屏障模型;体内选取DJ1基因敲除小鼠及野生型小鼠,分别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展开论述:  第一部分 帕金森病患者夜间运动功能减退的研究  目的:通过多位点惯性传感器对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患者的夜间运动功能进行持续监测并采集各项运动的定量数据,比较PD患者与对照组的夜间运动功能,并分析PD患者夜间运动参数与疾病严重程度评分的相关性。  方法:选择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自2016年5月至2017年1月间神经内科住院PD患者2
学位
目的:研究肠道准备对18F-FDG PET/CT显像胃肠道FDG 摄取的影响,研究PET/CT对胃、小肠恶性肿瘤的检出率,并与手术病理及临床随访结果比较,评估18F-FDG PET/CT显像在胃、小肠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60例无消化道病变的健康受检者随机分为肠道准备组和未准备对照组进行18F-FDG PET/Ct检查,分析肠道准备对胃肠道FDG摄取的影响;分别对24例临床高度怀疑胃恶
目的:探讨与T2期大肠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的临床病理因素,为其合理高效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指标。方法:收集我科1991年1月到2006年8月间行根治性手术的T2期大肠癌患者324例,回顾性分析其各临床病理因素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单因素与多因素回归分析均提示肿瘤的浸润深度(P=0.003)与组织分型(P=0.021)是影响T2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的主要因素。尤其是依据肿瘤浸犯固有肌层上1/2即浅肌层(
学位
老年性痴呆(senile dementia of Alzheimers disease,SDAT),亦称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神经细胞退行性疾病,临床上以进行性记忆和后天获得的知识丧失直到最后丧失生活能力为特征,是一个严重的社会和人类健康问题。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痴呆患者估计超过500万人,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这一问题变得日益突出。2005年第21个世
研究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现场观察、半结构访谈等方法研究急诊科抢救情境下医护有效沟通,从医生和护士不同的角度了解他们在不同抢救工作情境下的沟通表达方式及其内涵,从而构建急诊抢救情境中医护有效沟通语言模式,制定抢救情境中医护有效沟通实践指导手册(以10种常见急性疾病抢救过程医护沟通为例),指导急诊科医护人员在不同抢救情境下用准确、简短、规范的语言进行快速信息交流,以在短时间内实现精准快速有效的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