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流域调水工程对陆生生态的影响评价研究——以引汉济渭工程为例

来源 :华中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ri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研究国内外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现状,从调水区和受水区的角度,总结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然后归纳了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特点不确定性和复杂性,总结了目前研究该领域主要的评价理论和技术方法。 从陆生植物的角度,本文对跨流域调水工程对陆生植物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调水区植被的有利影响主要是库区小气候对周边植被的影响;不利影响包括六方面:水量减少对水源工程下游区两岸农业植被的影响、施工占地对陆生植被的影响、施工活动对陆生植被的影响、水库淹没对陆生植物的影响、库区移民活动对植被的影响、外来植物干扰对陆生植物的影响。受水区植被的影响均为有利影响,包括农业植被和植被覆盖率两方面。 本文以引汉济渭工程为实例,研究该工程对陆生植物的影响。该工程穿越秦岭南北坡,评价范围涉及两个气候带,生物多样性丰富。本论文从植物区系、植被现状、国家重点保护植物和古树名木四方面对该工程内的陆生植物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从水源区、输水沿线、水源工程下游区和受水区四个方面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对陆生植物进行了影响评价。 引汉济渭工程淹没和占用耕地总面积96.59h㎡,占评价范围总面积(13734.92k㎡)0.0070%。以黄金峡水库和秦岭隧洞淹没和永久占用耕地面积较大,其中黄金峡水库淹没影响耕地48h㎡,秦岭隧洞永久占用耕地面积26.05 h㎡,对基本农田影响较大。 引汉济渭工程永久占用林地面积为989.74亩,临时占用林地的面积为1828.28亩。其中有一定数量的天然林,虽然可适度开发,但工程对天然林的影响还是不可忽视的。 通过生产力分析,工程建设完成后,使区域内生产能力由现状的1095.47gC/(㎡.a),降低为1095.40gC/(㎡.a),自然体系的生产力平均减少很小,因此该工程对自然体系生产力的影响是能够承受的。 研究结果表明:水源区淹没的植物均属广布性种类,淹没不致造成这些物种的灭亡,不会影响水源区的植被区系性质。移民区移民建设、生产生活等对植被的砍伐将对周围植被造成不利影响。 输水沿线施工占用的植物均为广布性种类,不会影响区域内植物种类变化。隧洞、工区斜井开挖,道路施工,弃渣等施工活动对周围植被有一定影响。实际勘察过程中,评价范围内未发现外来物种,但在施工过程中应注意外来物种的监测,防止其入侵。评价范围内除了对分布在海拔较低的野大豆产生一定的影响之外,对其它保护植物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佛坪县陈家坝乡一株中槐和周至县小王涧乡一株核桃距离输水沿线较近,需要就地挂牌保护。 水源工程下游区汉江水量减少,导致水位的下降,使水体功能减弱,可能造成水源工程下游区农业灌溉困难,影响该区域农业植被正常生长。 受水区关中地区农业植被的影响是正面的。调水使关中地区灌溉用水量增加,调节了区域小气候,提高了植被覆盖率,改善了关中地区生态环境。 国内外跨流域调水工程起步很早,但目前没有人系统地对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进行总结。本文通过国内外跨流域调水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的有益经验,第一次总结、补充和完善了跨流域调水工程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因素,评价理论与技术方法。且本文所选实例跨越两个气候带,为典型的跨流域调水工程,对该实例陆生生态影响的具体分析为今后研究跨流域调水工程陆生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实例研究中总结出的经验与不足,对整个调水工程生态环境影响评价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水稻是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目前,随着全球耕地面积的不断减少,粮食危机逐渐显现,为了满足粮食需求,人们大量地向农田施入各种化学肥料以保证产量,特别是氮肥,因为氮肥是影响
学位
鱼类体表黏液是鱼类先天性免疫重要组分,是抵御外界病害的第一道屏障。黏液中除了黏液糖蛋白以外,还有许多具有免疫活性物质,其中抗菌蛋白/肽是其中重要的一类。抗菌蛋白/肽
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河流作为水的载体,地表水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水环境和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
目的 对深圳市福田区“1+N”医联体下的不同社区健康服务中心的工作模式进行调查,了解“1+N”医联体模式下的全科医生团队发展现状.方法 以文献、政策分析与深度访谈法相结合
七鳃鳗属于无颌类脊椎动物,处于向有颌类进化的节点。它们不仅有先天免疫系统,还有一套不同于有颌类脊椎动物的适应性免疫系统。因此,其进化地位和免疫系统显得尤为独特。本文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