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肺腺癌的MSCT征象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的相互关系,并分析肺腺癌MSCT征象与胸内增大淋巴结产生的病理基础及内在联系,为肺腺癌的临床分期和手术方案的选择提供参考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均经病理证实的肺腺癌,均行CT引导下穿刺活检,CT平扫及增强,记录肺腺癌MSCT征象(肿瘤的位置、大小、强化程度、毛刺征、棘突征、分叶征、周围血管集束征、胸膜凹陷征)以及胸内增大淋巴结及其分区情况,将结果输入计算机,建立数据库,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原发肿瘤的位置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相互关系:肺腺癌双肺上叶、下叶好发,且上叶多于下叶;肺上叶肿瘤对应上纵隔淋巴结增大居多,下纵隔仅见7区增大淋巴结;肺下叶肿瘤对应下纵隔淋巴结增大居多,上纵隔增大淋巴结仅见于4、5、6区;右肺中叶见4、7区淋巴结增大;肺门区肿瘤主要见4、5、7区淋巴结增大。肿瘤位置对胸内增大淋巴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差异,P>0.05;原发肿瘤位置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相关分析无统计学意义。2.原发肿瘤大小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相互关系:以3cm为界,将肿瘤大小分为≤3cm组和>3cm组。肿瘤≤3cm组16例,发现胸内增大淋巴结者6例,占37.5%(6/16);肿瘤≥3cm者38例,发现胸内增大淋巴结者占89.5%(34/38);肿瘤大小无法估计者2例,均发现胸内增大淋巴结。两组原发肿瘤大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有胸内增大淋巴结组较无胸内增大淋巴结组原发肿瘤体积大;原发肿瘤大小与胸内增大淋巴结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系数为2.021,呈正相关,提示肿瘤越大,胸内淋巴结增大的发生几率随之增加。3.肿瘤病理分型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相互关系:肺腺癌病理类型与胸内增大淋巴结强化程度分析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病理分型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相关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系数为-2.213,呈负相关,提示肿瘤病理类型恶性程度越低,胸内淋巴结增大几率减小。4.原发肿瘤形态学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相互关系:肿瘤有棘突征和毛刺征者占30.7%(34/56),胸内增大淋巴结者占79.4%(27/34),有此征者和无此征者对胸内增大淋巴结发生率比较有统计学有差异,P<0.05;毛刺征和棘突征与胸内增大淋巴结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系数为1.202,呈正相关,提示肿瘤出现棘突征和毛刺征,胸内淋巴结增大几率随之增加;肿瘤有分叶征者占64.3%(36/56),有胸内增大淋巴结者86.1%(31/36),有此征者和无此征者对胸内增大淋巴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有差异,P>0.05;分叶征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相关分析无统计学意义;有空泡征3例,全部位于小于3cm的病灶中,均未见胸内增大淋巴结,此征者和无此征者对胸内增大淋巴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有差异,P>0.05;空泡征与胸内增大淋巴结回归分析无统计学意义;有血管集束征者占60.7%(34/56),有胸内增大淋巴结者82.3%(29/34),且多见于大于2cm的病灶内,占94.1%(32/34),有此征者和无此征者对胸内增大淋巴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有差异,P>0.05,血管集束征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相关分析无统计学意义;有胸膜凹陷征占69.4%(39/56),有胸内增大淋巴结占82.0%(32/39),有此征者和无此征者对胸内增大淋巴结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胸膜凹陷征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相关分析无统计学意义。5.原发肿瘤强化程度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相互关系:肿瘤轻度强化者占8.9%(5/56),有胸内增大淋巴结占20.0%(1/5);中度强化者39.2%(22/56),有胸内增大淋巴结者占59.1%(13/22);重度强化者占51.7%(29/56),有胸内增大淋巴结者96.5%(28/29),轻度强化组、中度强化组分别与重度强化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36和0.027;轻度强化组和中度强化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肿瘤强化程度与胸内增大淋巴结回归分析有统计学意义(P<0.05),回归系数为2.235,呈正相关,提示肿瘤强化程度越高,胸内淋巴结增大几率随之增加。结论:1.肺腺癌肿瘤位于双肺上叶、下叶居多,胸内淋巴结转移遵循由近向远、跳跃性转移的规律。2.肺腺癌MSCT征象如肿瘤大小、强化程度、毛刺征和棘突征、病理分型是胸内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与胸内增大淋巴结的有正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