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时态是德语中的一个重要语法范畴。德语的动词需要根据时态进行变位,但汉语中的动词通常是没有屈折变化的。这一语言系统上的差异可能导致中国的德语学习者在时态的使用上出现问题。另外,在课堂上,学生通常都是学习标准书面语的语法,而口语表达当中的时态使用可能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因此,该论文将口语表达中的时态使用作为研究对象,对德语母语者和中国的德语学习者口语表达中的时态使用进行研究和比较,提出以下问题:德语母语者和中国的德语学习者在口语表达中如何使用时态?德语母语者和中国的德语学习者在口语表达中的时态使用上有何区别?这些区别可能是哪些原因造成的?我们可以获得哪些教学方面的启示?本文的研究语料来自对31名德语母语者和52名中国德语专业的硕士研究生进行的访谈。在访谈中他们需要回答他们前一天做了什么,为什么选择自己各自的专业以及讲述一个难忘的经历。对话被录音、转写,并用MAXQDA进行标注。在对标注后的语料进行分析后,我们得到如下结论:母语者和学习者使用最多的是现在时。他们使用现在时主要是对当下的事件进行描述,另外还用来表示将来,以及出现在某些特定的主语从句或宾语从句当中。其次使用较多的时态是完成时和过去时。它们都被用来表示过去。除了表示过去之外,主观过去时也是过去时的一个重要用法。过去完成时用来表示过去的过去,但有时完成时和过去时也可替代过去完成时来表达过去的过去。此外,两者均使用的时态还有第一将来时,第一将来时用来表示将来或表达情态含义。第二将来时在母语者和学习者语料中均未出现。和母语者相比,中国德语学习者在口语中的时态使用上最大的区别是:学习者常常在母语者使用表过去的时态的时候使用现在时。这很可能是由于汉语中没有时态系统而造成的。第二个区别是,学习者在一些母语者使用完成时的地方使用过去时。部分学习者甚至把过去时当做主要的用来描述过去事件的时态。在主观过去时、"war/waren + Infinitiv"结构的过去时以及主语和宾语从句中的时态使用方面,学习者也和母语者表现出不同,这可能是由于这些内容在教材和课堂上没有涉及到而造成的。部分学习者主语和宾语从句中的时态使用也可能受到了英语的影响。另外还有一些有别于母语者时态使用的个别现象,可能是因为学习者在时态使用上还不够熟练,不能脱口而出,偶尔犯口误。另外,在德国待过较长时间的学习者在时态使用上更接近母语者。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多加强调时态的重要性。教师可以展示一些在描述过去的事件时没有使用过去时而造成误解的案例。也可以从我们的母语语料中选取一些改编成练习,使学生更加清楚哪些动词在什么时候应该用过去时。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多使用真实的听力材料。建议教材将"war/waren + Infinitiv"过去时结构、主观过去时、主语和宾语从句中的时态等知识点纳入进去。去德国交流也对时体习得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