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照研究通痹片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的临床观察。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来自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75医院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因脊髓型颈椎病入院需行颈后路手术(包括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和颈后路双开门椎管成形术)治疗且术后1个月门诊随访出现轴性症状的患者,符合纳入标准、排除标准,共40例,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治疗组(口服通痹片+艾瑞昔布)及对照组(口服艾瑞昔布),同时进行颈部功能锻炼(每天早中晚各3组,每组5次)。分别在患者术后第1个月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同时记录患者此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AS)、颈椎JOA评分及颈椎活动度(ROM),同时定期监测患者肝肾功。分别在术后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第4个月及第6个月随访记录患者VAS评分、颈椎J0A评分、颈部活动度(ROM)及Tsuji评分,随访期限为6个月,分别对比两组各项指标观察疗效。计量资料用X±S表示,采用t检验,应用统计学软件SSPS20.0对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观察两组病人治疗前后差异(以P>0.05为无显著差异,P<0.05为有显著差异)。结果:2例病人因外出无法提供完整资料予以剔除,又补充2例病人进行随访,随访期间实验组的患者无明显药物不良反应,且治疗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手术节段等一般资料,两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1、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随访得到的VAS评分、JOA评分、颈椎活动度及Tsuji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随访2、3、4、6个月,治疗组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3、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随访2、3、4、6个月,治疗组的JOA评分与对照组相仿(P<0.05),不具备统计学差异。4、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随访2、3、4、6个月,其中术后2、3、4月份的治疗组的颈椎活动度(屈伸、旋转)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术后6个月的治疗组颈椎活动度(屈伸、旋转)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2、3个月的治疗组颈椎活动度(侧弯)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术后4、6个月的治疗组颈椎活动度(侧弯)较对照组无明显改善,P>0.05。5、治疗组和对照组经治疗后,术后2、3个月随访Tsuji评分,P>0.05,不具有统计学差异;术后4、6个月随访Tsuji评分,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通痹片在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后轴性症状具有显著疗效,有利于改善患者疼痛及短期内恢复患者的正常颈椎活动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