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在目前国内外有关小檗碱多靶点作用机制研究基础上,通过联合小檗碱与小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于急性脑梗死二级预防,与单用较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比较,探讨联合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一个初步研究(pilot study),采用前瞻性、随机、阳性对照设计。首次发病后1个月以内,年龄在35-75岁之间,且至少有一项以上的脑血管病可干预危险因素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配至联合治疗组治疗组及标准二级预防对照组。治疗期间小檗碱治疗组应用盐酸小檗碱片0.3 tid+阿托伐他汀片10mg qn+阿司匹林肠溶片0.1 qd+其他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治疗,均连续服用3个月;对照组全部应用阿托伐他汀片20mg qn+阿司匹林肠溶片0.1 qd+其他缺血性脑卒中二级预防治疗,均连续服用3个月。其他标准二级预防治疗措施二者相同。主要有效终点指标为3个月时患者mRS评分、NIHSS评分改善情况及血脂、HsCRP和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次要终点为各种原因脑卒中在3个月内复发、死亡率、各种原因心血管事件及外周动脉疾病事件。安全性指标为3个月时肝肾功能、肌酸磷酸激酶、血常规改变及患者自觉症状。该研究方案经深圳市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并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情况下进行。结果:自2009年6月至2010年1月在深圳市人民医院共收集符合入选标准者120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完成治疗随访全过程比例分别为[91.7%(55/60)与95.0%(57/60)]。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神经功能NIHSS及mR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值均<0.05。治疗3月后两组间NIHSS评分、mRS评分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402,P=0.341)。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TC、LDL-C水平均降低,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值均<0.01);治疗3个月后治疗组TG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但对照组TG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在治疗3个月后比较,TG水平存在显著统计学差异(P<0.01);治疗前后HDL-C水平在治疗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及对照组HsCRP水平在治疗后3个月后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治疗3个月后组间HsCRP比较无差异性(P=0.408)。治疗3个月后,两组颈动脉IMT与治疗前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颈动脉斑块均较治疗前稳定,低回声斑块所占比例下降(P均<0.05),高回声斑块所占比例增高(P均<0.05),但两组间比较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个月随访期间两组卒中复发病死率均无统计学差异。整个治疗期间两组患者生化指标及自觉不适症状无明显差异。结论:与20mg阿托伐他汀对照组类似,小檗碱联合10mg阿托伐他汀连续治疗3个月,能够降低TC、LDL-C、HsCRP,对HDL-C作用不明显,但对TG的降低作用优于对照组;两组均能够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