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磁无刷直流电机转矩控制策略研究

来源 :天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ey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永磁无刷直流电机以其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功率密度高等优点,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工农业生产、日产生活等领域,而电磁转矩的控制性能将直接影响整个电机系统在各应用领域的运行品质。为此,本文围绕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在电动状态和制动状态下的高性能转矩控制展开深入研究。针对三相电压源逆变器-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系统,本文深入分析了电机在电动状态和制动状态下,采用PWM调制方式时的转矩控制性能。经分析可知:电动状态下,由于直流侧电压的限制,采用两相开关模式的调制方式无法抑制高速区间的换相转矩波动;而制动状态下,采用两相开关模式的双极性调制方式时,虽然可以实现良好的转矩控制,但无法同时兼顾有效的制动能量回馈。针对三相电压源逆变器-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系统在电动状态下采用两相开关模式无法抑制高速区间换相转矩波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主辅矢量选择的直接转矩控制策略。在正常导通期间和换相期间,分别探讨了所有端电压组合状态与各转矩变化率的映射关系,通过分析不同取值的端电压对转矩变化率的影响规律,建立了主矢量和辅助矢量选择表。特别在换相期间,为了避免切换控制策略,在电机运行的高速区间和低速区间构建了统一的矢量选择机制。提出的策略可以在宽转速范围内有效抑制换相转矩波动。针对三相电压源逆变器-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系统中有限的直流侧电压在电动状态下无法抑制全速范围内换相转矩波动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二极管辅助升降压逆变器的转矩控制策略。根据二极管辅助升降压逆变器的工作模式及永磁无刷直流电机的运行方式,构建了四种开关矢量。在正常导通期间和换相期间,分别阐明了不同开关矢量共同作用维持相电流平稳时端电压需要满足的约束条件。以抑制转矩波动和降低开关管电压应力为目标,设计了各个开关矢量的作用时间及作用顺序。提出的策略可以在全速范围内有效抑制换相转矩波动。为了在电动状态和制动状态下同时实现良好的转矩控制,且兼顾有效的制动能量回馈,本文设计了一种无感混合储能拓扑结构。基于该拓扑结构探究了永磁无刷直流电机在不同工作模式下的运行机制。重点分析了制动模式下,不同开关矢量对制动转矩控制和制动能量回馈的影响,从而确定了各个矢量作用的优先等级。以此为基础,构建了基于平均等级排序的开关矢量选择机制。在整个制动过程中,提出的控制策略可以实现制动转矩平稳控制和制动能量回馈的同时兼顾。通过搭建硬件实验平台,对电动状态和制动状态下提出的转矩控制策略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证明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和提出策略的可行性。
其他文献
第一部分 anti-EGFR和iRGD双靶向高穿透性磁共振探针anti-EGFR-iRGD-DTPA-Gd 的构建及 MRI 检测目的 建构双靶向高穿透性磁共振探针anti-EGFR-iRGD-Gd-DTPA,观察其在体外靶向
小麦穗发芽(Preharvest sprouting,PHS)是指小麦成熟期在潮湿环境下籽粒在穗上直接发芽的现象。穗发芽对小麦生产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降低产量、恶化品质和降低种用价值。目前
背景和目的目前在软骨组织构建中,种子细胞、细胞支架、生物反应条件三者结合始终是最为经典的模式。其中,干细胞是种子细胞之首选,其在活体内的存活状况、位置分布等转归的
杂原子骨架掺杂的MFI分子筛具有独特的孔道结构、可调变的Lewis酸性和良好的水热稳定性,在液相选择性氧化反应领域具有重要应用。本文分别制备了钛、钨和钒骨架掺杂的MFI分子
脑出血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通过对脑出血进行实时、持续的无创监测,可以及时得到出血的进展状况,根据病情变化迅速调整治疗方案,对脑出
硬件木马是指在集成电路设计或制造过程中恶意植入的电路结构,一旦芯片制造完成,硬件木马将长久存在。硬件木马具有极大的危害,其恶意功能包括但不限于信息泄露、功能篡改以
研究目的与内容:NMO(Neuromyelitis Optica,NMO)在2004年以前一直被认为是多发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的一种亚型,直到水通道蛋白 4(Aquaporin 4,AQP4)抗体发现促使视神
飞秒激光的应用已经遍及物理、生物和化学等领域;然而,在很多应用场合需要激光光源同时具备宽的光谱调谐能力和窄的脉冲宽度。光纤飞秒激光器泵浦的光学参量源是获得高重复频
激光选区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技术通过高能激光束熔化金属粉末进行逐层叠加成形,不仅突破了传统加工工艺对零件几何形状的限制、提高材料利用率,而且在加工过程
雷达信号中的微多普勒效应使雷达除了具有探测方位、速度及距离的功能之外,还具有识别目标的能力。基于微多普勒特性的人体运动识别在人机交互、自动驾驶、医疗监控、灾害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