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与海洋环境变化对东黄海鲐鱼栖息地时空变动的影响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rergreghrtgtrg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鲐鱼(Scomber japonicus)广泛分布在西北太平洋以及中国东黄海海域,其生态和经济价值较高,目前是中国、日本和韩国等国家重要的捕捞对象。鲐鱼是一种季节性洄游的鱼类,作业渔场的分布与其洄游路线密切关联。作为一种生命周期较短的中上层经济鱼种,鲐鱼的资源丰度和空间分布受到不同时空尺度气候变化和海洋环境的显著影响,其栖息地和资源量年际变化显著。因此,构建精确的鲐鱼栖息地模型,探索鲐鱼资源响应气候变化的生态过程对于有效开发鲐鱼渔场,可持续利用和科学管理鲐鱼资源具有积极意义。为此,本文开展了鲐鱼的栖息地模型研究,综合考虑了输入变量环境因子的权重以及时空尺度问题,以及探索了鲐鱼栖息地变动对不同ENSO强度和全球海洋增暖等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最终构建了基于气候和环境因子的鲐鱼资源量评估模式。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鲐鱼栖息地模型的环境因子权重设置。7-9月对应的鲐鱼最佳栖息地模型权重设置方案分别为方案5(SST为0.5,GSST为0.25,SSH为0.25),方案6(SST为0.8,GSST为0.1,SSH为0.1)方案1(SST为0,GSST为1,SSH为0)。利用最佳权重的HSI模型来预测2012年7-9月鲐鱼渔场内HSI,并与实际作业数据进行匹配,结果可以看出鲐鱼渔场内适宜的栖息地作业次数和产量所占比重7月份分别为85.87%和92.55%,8月份分别为76.74%和86.69%,9月份分别为51.83%和56.11%,说明各月最佳权重的HSI模型可以很好地预测鲐鱼渔场内的栖息地适宜性。(2)鲐鱼栖息地模型输入变量的时空尺度分析。时间尺度为月,空间尺度为1°×1°的时空分辨率是构建东黄海鲐鱼栖息地指数模型的最佳时空尺度。此时空尺度所预测的适宜栖息地内作业次数比重占75.42%,而在不适宜的栖息地内占比为12.93%,与其他时空尺度的结果对比具有显著优势。利用2012年生产数据进行验证,结果同样发现HSI>0.6的范围内平均作业次数比重为60.89%,而在HSI<0.4的海域范围内时,平均作业次数比重为13.88%,这说明该时空尺度的栖息地模型能够很好的预测鲐鱼的渔场中心位置。(3)不同强度ENSO事件下鲐鱼栖息地变动规律。基于算术平均法的栖息地模型能够较好地预测鲐鱼渔场栖息地适宜性指数。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鲐鱼渔场主要作业海域范围内海表温度异常(SSTA)与栖息地指数值(HSI)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海表面高度异常(SSHA)与HSI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不同强度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对鲐鱼种群影响不同,具体表现为:相对于中强度厄尔尼诺事件(或中强度拉尼娜事件),超强厄尔尼诺事件(或强拉尼娜事件)驱动鲐鱼主要作业海域内温度下降(或上升),海面高度上升(或降低),鲐鱼渔场适宜栖息地面积显著减少(或增加),导致鲐鱼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骤减(或显著增加)。(4)全球海洋水温变化不同水平条件下鲐鱼栖息地时空分布的变动规律。在SST上升时,东黄海鲐鱼的栖息地明显北移,且适宜的鲐鱼栖息地面积增减比重范围为-73.1%-44.7%;而在SST下降时,东黄海鲐鱼的栖息地明显南移,其适宜的栖息地面积增减比重范围为-54.9%-123.4%。(5)鲐鱼资源与海洋净初级生产力关系。2006-2015年鲐鱼产量、CPUE、经度和纬度重心呈现明显的月份和年际变化,7-9月渔场内净初级生产力空间分布模式不同,且7-9月鲐鱼对应的适宜净初级生产力浓度范围分别为300-500 mg C/m2/day,300-400 mg C/m2/day,300-400 mg C/m2/day。鲐鱼资源丰度与适宜净初级生产力海域范围比例呈显著正相关,且鲐鱼纬度重心与适宜净初级生产力海域平均纬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鲐鱼主要分布海域25o-30oN,120o-130oE范围内,鲐鱼资源丰度与净初级生产力大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此外,不同气候条件下鲐鱼渔场净初级生产力大小变化不同。(6)基于气候和环境因子的鲐鱼资源量评估。PDO与CPUE残差无显著相关系关系,而6月份鲐鱼产卵场内的SST以及Ni?o3.4区SSTA与鲐鱼CPUE残差相关系最高,并选择该两个因子构建鲐鱼资源量的预测模型。发现加入以上2个因子的鲐鱼渔获量模型拟合结果显著优于其他模型。因此,结果说明鲐鱼产卵场的海表温度变化以及Ni?o3.4区SSTA对鲐鱼资源量具有显著影响,需要根据两个海域的温度变化来确定鲐鱼最终的可持续产量,合理制定相应的渔业管理政策。综上所述,利用栖息地模型预测中国东黄海鲐鱼渔场时需要综合考虑环境因子的权重以及模型输入变量的时空尺度。此外,大/中尺度的气候变化例如不同强度的厄尔尼诺和拉尼娜事件以及全球海洋水温变化对鲐鱼栖息地的时空分布具有显著影响,未来评估其资源量需要综合考虑不同的气候和环境因素,构建多元环境因子的鲐鱼资源评估模型有利于更精准管理鲐鱼的渔业资源。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养殖在遇到高温或天气骤变很容易造成缺氧泛塘,给水产养殖农户带来巨大损失;其次,低氧会降低鱼类的免疫力,导致团头鲂季发性疾病爆发。本研究目的在于:(1)分析团头鲂鳃组织的超微结构和低氧适应性;(2)通过连续多年的生长和低氧选育,获得生长快且相对耐低氧的团头鲂“浦江2号”选育系;(3)通过对耐低氧和不耐低氧的父母本及其杂交子代进行简化基因组测序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又名鲩鱼,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2020年版《中国渔业统计年鉴》显示我国2019年草鱼的养殖总产量为553.3万吨,而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约为3013.7万吨,草鱼养殖总产量则占全国淡水养殖总产量18.4%左右,因此,草鱼是我国水产养殖生产实践中最重要的养殖对象之一。然而,随着草鱼养殖业的发展,病害频发,如草鱼老三病、草鱼出血病以及各种新发疾病等
石斑鱼(Epinephelus),因其肉质鲜、嫩、爽口,并且富含各营养元素,是我国重要的海水经济鱼类,主要在我国东南沿海养殖,北方也有养殖。近年来,由于石斑鱼养殖技术的成熟,以及市场对石斑鱼需求的扩增,石斑鱼养殖规模快速增长。同时,在石斑鱼养殖中也引发相关问题,如石斑鱼种质退化、易感病、畸形率高等。石斑鱼养殖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具有优良性状的石斑鱼新品种来维持。杂交育种作为新品种培育的有效途径,
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是我国重要的水产经济养殖动物。蜕壳是中华绒螯蟹乃至甲壳动物典型的生物学现象,直接决定着中华绒螯蟹的生长发育。蜕皮激素受体(Ecdysone receptor,EcR)是节肢动物蜕壳/蜕皮过程中的关键因子,是一种核受体,直接调控着蜕壳/蜕皮过程。EcR基因在昆虫纲动物蜕皮过程中的研究比较全面,然而中华绒螯蟹EcR基因的分子结构和其在蜕壳过
长期以来,受气候变化影响而产生的低频气候变化现象(如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太平洋年代际涛动、北大西洋涛动等)通过对鱼类个体的直接作用或生态系统食物链传递的间接作用影响着海洋鱼类。研究显示,近半个世纪以来,气候系统增加的净能量中有60%以上储存在海洋上层,中上层鱼类首当其冲地受到了气候变化的严重冲击。东南太平洋智利竹筴鱼(Chilean jack mackerel,Trachurus murphyi)
斑节对虾(Penaeus monodon)俗称草虾、虎虾等,具有单个个体大、产量高、养殖利润大等特点,是世界主要养殖的对虾品种之一,也是我国华南地区的主养对虾品种。近年来,由于鱼粉资源的全球范围内缺乏以及鱼粉价格的逐年攀升,斑节对虾养殖产业中饲料成本逐年加大,这严重压低了斑节对虾养殖的利润,制约了我国斑节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因此,利用遗传育种的方法,选育出适合粗饲料(饲料中含有的鱼粉蛋白较低)养殖的
卵子发生和卵黄发生构成了动物卵巢发育的基本过程,卵黄发生的本质是卵巢卵母细胞中卵黄物质的大量积累。卵黄蛋白原(Vitellogenin,Vg)是卵黄发生过程的关键基因。Vg蛋白可与糖类、脂类等营养物质共同加工形成卵黄磷蛋白(vitellin,Vn),后者是卵黄物质最主要的蛋白质之一。因此,雌体动物体内Vg的表达和合成将会影响卵巢中卵黄物质的积累进而影响动物卵巢发育的进程。中华绒螯蟹(Erioche
鳜(Siniperca chuatsi)隶属于鲈形目(Perciformes),鳜科(Sinipercidaedae),鳜属(Siniperca),是我国特有的淡水经济鱼类。鳜具有独特的食性与捕食行为,首先,鳜只食活鱼,偶尔摄食虾类,特别是在开口起一直以其他鱼类为饵,食性专一,终身只食活鱼;同时,鳜只对活鱼有捕食行为,对运动目标敏感,在捕食行为中也表现出多种捕食动作,如跟踪,突击,伏击,及一些复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