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对比语言学的角度看翻译中隐性否定的处理

来源 :青岛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f9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否定的研究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本文中,作者尝试从英汉对比的角度看翻译中隐性否定的处理,目的在于探索英汉中隐性否定的翻译方法。   文章开头详细的介绍了否定,包括否定的定义、分类等等,这对后面几章的研究内容非常重要。作者将否定分为显性否定和隐性否定,其中隐性否定是研究的重点。隐性否定的语用功能也会涉及到,因为这对隐性否定的翻译实践至关重要。接着,在格莱斯合作原则的引导下,隐性否定分为规约性隐性否定和非规约性隐性否定。根据隐性否定的分类,从对比分析的角度对英语和汉语中的规约性和非规约性隐性否定进行对比,发现其共同点和异同点。对比发现,英语和汉语中每个层面都存在对应的表达方式,但在规约性隐性否定下,英语的表达方式明显多于汉语,这可能归因于英语国家是低语境国家,而汉语是高语境国家。最后,作者从中国经典名著和权威的英语教材中选取了很多关于隐性否定的例子,分析权威翻译家如何翻译隐性否定,基于分析结果,作者根据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尝试提出翻译隐性否定的方法。   将隐性否定在合作原则的引导下分为两类,并进行详细论述,在整个过程中,隐性否定引起了人们足够的重视。通过对比,英汉隐性否定的相同点及不同点清楚的展现出来,在此基础上,作者依据奈达的功能对等提出翻译隐性否定的一些建议。
其他文献
词汇或词汇能力的定义都涉及输入与输出,因此这两个方面在英语教学中处于相当重要的地位。相关研究发现词汇教学的效果不甚理想。我国的研究者已注意到此现象并做了许多针对
早在《威尔和格蕾丝》《同志亦凡人》等描写同性生活的电视剧出现之前,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电视屏幕上就充斥着了大量的同性恋叙事。美国电视史的前40年里,小荧幕中鲜有同性恋叙
本文多角度考察了美国南方历史背景下威廉姆·福克纳笔下《喧哗与骚动》和《八月之光》的女性形象。通过分析福克纳这两部作品中女性形象,本文探寻女性,乃至人类命运的出路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