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皂苷Rg1对高原急性缺氧大鼠肺损伤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jie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低压低氧舱模拟高原缺氧环境,建立高原急性缺氧大鼠模型,观察经人参皂苷Rg1预处理后大鼠肺含水量的变化,肺组织病理学改变,肺组织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指标变化,血清和肺组织中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分析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κB,NF-κB)表达水平的变化,并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人参皂苷Rg1对急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机制,探讨人参皂苷Rg1预处理对高原急性缺氧肺损伤大鼠的防治疗效及可能涉及的机制。方法:选用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红景天苷组,低剂量组,高剂量组,一共5组,每组8只。正常组和模型组每日按照10m L/Kg剂量给生理盐水,红景天苷组每日按照25mg/Kg剂量给红景天苷,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每日分别按照25mg/Kg和50mg/Kg剂量给人参皂苷Rg1,一共给8天。正常组在常压常氧条件下饲养8天,其余组饲养7天,第8天送入低压低氧舱(模拟高原6000米缺氧环境)中模拟高原急性缺氧。造模完成后收取大鼠血液和肺组织标本,分别检测大鼠湿/干比情况;通过HE染色观察肺组织形态结构变化;检测肺组织匀浆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力,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ase,NOS)活力,Na+-K+-ATP酶活力;ELISA检测血清及肺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和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水平,检测肺组织中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和NF-κB水平;Western blot检测NF-κB p65蛋白表达水平。最后通过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人参皂苷Rg1对急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机制。结果: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肺组织湿/干比明显增大(P<0.05);与模型组相比,红景天苷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三组湿/干比明显减小(P<0.01)。正常组肺组织结构清晰完整,无明显的病理改变;而模型组大鼠肺组织中有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肺泡壁明显增厚、断裂,红细胞渗出;另外三组对比模型组出现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介于正常组和模型组的改变之间。2.氧化应激和能量代谢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肺组织CAT和Na+-K+-ATP酶活力明显下降(P<0.01),MDA含量、NOS活力均明显上升(P<0.01);与模型组相比,预处理的三组CAT活力和人参皂苷两组的Na+-K+-ATP酶活力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给药三组MDA含量和NOS活力低于模型组(P<0.05或P<0.01)。3.ELISA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清和肺组织的IL-6和TNF-α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给药三组血清和肺组织IL-6和TNF-α水平均明显下降(P<0.01);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IL-10水平升高,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而给药预处理的三组与模型组相比,IL-10水平明显上升(P<0.05或P<0.01)。4.肺组织匀浆ELISA实验结果显示,模型组肺组织NF-κB水平高于正常组(P<0.01)。与模型组相比,给药预处理三组NF-κB水平显著降低(P<0.05或P<0.01)。Western Blot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NF-κB p65表达量显著增加(P<0.01)。与模型组相比,红景天苷组和低剂量组的表达明显下降(P<0.05或P<0.01)。5.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显示人参皂苷Rg1防治急性肺损伤可能涉及的主要作用靶点有PIK3CA、AKT1、VEGFA、EGFR,MAPK8等。推测人参皂苷Rg1可能是通过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等来发挥对急性肺损伤的防治作用。结论:1.人参皂苷Rg1对高原急性缺氧肺损伤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这种作用可能与其增强抗氧化应激作用,增强Na+-K+-ATP酶活力,下调IL-6,TNF-α和NF-κB水平,上调IL-10水平有关。2.网络药理学结果表明人参皂苷Rg1防治急性肺损伤作用可能涉及的主要作用靶点有PIK3CA、AKT1、VEGFA、EGFR,MAPK8等,主要通路有PI3K-Akt信号通路,HIF-1信号通路。
其他文献
高精度统计学定轨不仅需要高精度测距资料,还依赖于准确的动力学模型。但在轨道机动期间,卫星所受机动力大小和方向未知,地面监测中心难以对机动力进行建模,因此在轨道机动期间动力学法无法有效地完成定轨任务。GEO卫星作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静地的特性导致机动最为频繁,影响卫星导航服务的连续性。因此,为了使GEO卫星更好的向用户提供导航服务,我们必须准确识别轨道机动开始时间,并在机动结束后
随着我国高速铁路运行里程的持续增长、运行线路的复杂化及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轮轨周期性磨耗现象愈发突出,导致轮轨冲击加剧,引起高速列车各部件尤其是位于簧下的齿轮传动系统剧烈振动,且在实际线路运营中已出现齿轮传动系统发生故障的情况,严重威胁高速列车的行车安全,因此研究轮轨周期性磨耗对高速列车齿轮传动系统的影响,对保证齿轮传动系统的安全服役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高速列车齿轮传动系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以
硬岩破碎困难导致的掘进效率不足和能耗过大,是阻碍TBM等掘进装备发展的瓶颈问题。随着川藏铁路工程的启动,以及地下空间大开发和“向地球深部进军”等国家战略的推进,我国对装备的掘进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亟待研究岩石材料的高效去除方法与调控机制。实际上,自然界存在若干侵岩生物,它们大多通过机械化学耦合作用来破碎岩石。因此,很有必要基于天然生物的化学侵岩机理,设计制备仿生侵蚀介质,通过岩石力学性能的化学弱
随着数字化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快速高效地获取建筑物高度信息尤为重要。虽然目前国内城市的建筑物高度信息已经较为完善,但是国外未知的大区域建筑群高度信息依旧匮乏,以及根据高分影像监测机场周围净空高变化的问题仍亟待解决。通过建筑物阴影反演其高度是获取建筑物高度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但仅根据太阳、卫星、建筑物及其阴影的几何关系并不能获取全部建筑物的高度信息。综上,针对不同类别建筑物阴影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高
随着我国高速列车运营里程的提升,由于轮轨磨耗与悬挂系统参数匹配的矛盾,车辆面临的蛇行运动稳定性问题越来越多,其中两种典型形式是车体横向振动较大的一次蛇行失稳和转向架横向振动较大的二次蛇行失稳。高速列车上通常装有抗蛇行减振器,但目前的被动悬挂方式无法有效解决车辆在不同运行条件下的运动稳定性问题。磁流变减振器具有阻尼连续可调的特性,因此本文提出了基于磁流变抗蛇行减振器的高速列车蛇行运动控制方法,开展了
中国西部山区众多,地质灾害频发,由于缺乏对地质灾害的大范围监测,无法提前预警和准确预报,尤其是监测预警能力明显滞后,给人民生命财产和国家基础设施带来了严重安全隐患。应用传统的测绘手段难以在地形复杂、地质灾害频发的困难山区获取地表形变信息,而基于光学遥感技术的识别方法弥补了传统方法的不足,但容易受云、雾等不良天气的影响,且无法在夜间成像。相比而言,时序InSAR技术作为一种主动式遥感,具备全天候、全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Primary Sj(?)gren’s syndrome,p SS)合并高血压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同时开发并验证p SS患者合并高血压的个性化风险预测列线图。方法:连续纳入2011年4月至2020年8月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p SS患者511例,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最终入选293例p SS患者为建模组,包括高血压患者71例和非高血压患者222例。2
成都天府国际机场作为我国西部重要的交通枢纽,由航空、公路、地铁组成复杂空间系统。其中,下穿机场滑行道的地铁13、18号线及机场轻型自动导向轨道交通(PRT),形成五跨及中跨两层的“品”字形明挖隧道结构。该结构横向多跨、中部上下重叠,在地铁列车、PRT多动载耦合作用下,结构及基础受力机理复杂,如何评价多种类往复动载下结构受力及可靠性,以满足运营安全需求,是结构设计亟待解决的难题。基于此,本文通过资料
等离子体淬火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表面强化技术,在提升轮轨材料耐磨性和抗疲劳性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然而在等离子体淬火轮轨材料损伤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尚未成熟。本文利用层流等离子体射流对轮轨试样进行表面点状淬火处理,采用电火花加工方法在车轮试样表面预制裂纹,基于MJP-30滚动接触疲劳试验机进行磨损试验,研究了表面预制裂纹对淬火前后轮轨试样磨损行为的影响,并建立了淬火轮轨材料的损伤机制图。论文研究主要得出以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人口呈区域性聚集,室内人口密度随之增加,室内火灾隐患也随之加重,需要尽早的发现室内火焰,确定火焰位置,并将其扑灭以降低损失减少人员伤亡,因此室内火焰的快速识别与精确定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视频监测的室内火焰识别与定位方法最为常见,但现有基于视频图像火灾识别定位的研究都存在识别速率慢、精度低,且无法基于室内单一固定的摄像头进行精确定位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开展对视频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