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今,我国的资本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公司的盈余状况一直是各个利益相关者关注的焦点。由于我国特殊的历史和经济背景,大部分公司股权高度集中,国家是最终控制者。这使得我国上市公司通常有“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再加上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大部分有政治关联,这就很难监督国有企业的盈余管理。 根据公司治理的相关理论,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治理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外部监管的重要力量。他们拥有庞大的资本力量、优质的专业人才、多元的信息渠道以及获取投资回报的强烈动机,因此,机构投资者有能力也有动机参与上市公司的外部监管和公司治理,促进中国的监管市场健康发展。 传统意义上的盈余管理是对应计项目进行盈余操控,具体来说是企业管理者选择恰当的会计政策或会计估计来改变企业的盈余状况。但目前市场机制和政策越来越完善,应计盈余管理的空间越来越狭窄,在严峻的形势下,企业管理者开始寻求更加隐蔽的盈余管理方法,比如,减少研发费用、销售调整等等,这些都是操控真实的经营活动,也就是真实的盈余管理,但是这些操作具有一定的短期性,不利于企业长期发展。尽管如此,考虑到隐蔽性,许多企业还是更倾向于真实盈余管理,那么国有产权性质是否会对真实盈余管理产生抑制作用?外部的机构投资者对真实盈余管理又会产生何种效果?为了对以上问题进行研究,本文选取了2012-2015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和样本。全文分为6部分: 第一章为导论,阐述本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研究内容、方法和技术路线以及主要贡献。第二章为文献综述,分别从盈余管理、机构投资者与盈余管理、产权性质与盈余管理三方面梳理国内外相关文献,并进行评析。第三章在分析相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三个假设。第四章构建了真实盈余管理的计量模型,定义被解释变量、解释变量和控制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模型以检验前文提出的假设,最后进行样本的筛选和描述性统计。第五章是实证分析。第六章得到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并提出了若干建议。 研究结论:(1)国有控股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水平显著高于非国有公司;(2) 机构投资者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公司的真实盈余管理行为,但国有公司的机构投资者对真实盈余管理的抑制作用显著小于非国有公司。上述结果表明,从真实盈余管理的角度来说,国有控股不利于公司治理;机构投资者能够改善公司治理,但其作用在国有公司中受到一定程度限制。本文的研究结论对我国国有企业的治理和改革有一定程度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