癫痫损伤机制的探讨及依达拉奉对海人酸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BENLA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癫痫(epilepsy)是一组由已知或未知病因所引起,脑部神经元高度同步化,且常具自限性的异常放电所导致,以反复发作性、短暂性、通常为刻板性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为特征的综合征。癫痫反复发作,尤其是长时间全面强直-阵挛发作时,脑细胞严重缺氧,随着病程的延长、发作次数的增加,大脑神经元,尤其海马神经元,可发生变性、坏死,患者逐渐出现脑功能受损症状,如记忆力减退、学习能力下降等多种认知功能障碍,有学者研究发现30%~40%癫痫患者存在认知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部分患者病情迁延成慢性癫痫。目前癫痫的治疗主要靠药物控制痫性发作,抑制致痫区神经元的异常放电,从而减轻神经元的继发性损伤。另外,对于每次不可避免的痫性发作或癫痫持续状态而言,于癫痫发作后尽快采取有效的脑保护措施,将癫痫发作导致的神经元损伤程度降至最低,以延缓或抑制疾病的进展也是非常重要的。大量的科学实验发现自由基与癫痫的发生、发展与治疗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无论动物实验还是临床观察均表明:癫痫时伴有非常活跃的自由基活动。自由基通过膜的脂质过氧化以及减少致痫灶的GSH - PX水平,引起神经元变性。动物研究发现,癫痫发作后,其海马、皮层、下丘脑及垂体内超氧化物岐化酶(SOD)活性明显下降,而丙二醛(MDA)含量却明显升高,随着癫痫发作次数的增加,这种变化更加显著。以往的研究发现,在癫痫发作后的脑组织中,与凋亡有关的各种基因表达增加,表明癫痫发作后神经元损伤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在诸多凋亡的诱因中,体内代谢或外源性因素产生的自由基均被证实可诱导细胞凋亡。可见,自由基在癫痫损伤的病理生理机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清除自由基,阻断自由基反应可以抑制由于癫痫发作导致的细胞毒性反应,抑制细胞的凋亡和死亡,保护神经元,从而抑制病情的进展。依达拉奉(edaravone)是一种新型自由基清除剂,它能够清除脑梗塞周围缺血半暗带羟自由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从而抑制脑细胞的损伤和凋亡,对脑血管病缺血缺氧导致的神经元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目前依达拉奉对癫痫损伤的保护作用尚未见报道。本实验制作海人酸(kainic acid,KA)癫痫模型,观察依达拉奉对癫痫大鼠海马组织形态学、神经元凋亡、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量、以及对慢性癫痫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初步探讨依达拉奉的神经保护机制,同时为临床上癫痫的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和方法。第一部分海人酸癫痫模型的制作方法:1动物模型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8只,体重260±20g,实验动物随机分为2大组:⑴假手术组(sham)(n= 6)右侧海马CA3区注入与药物注射组等量的生理盐水;⑵模型组(KA)(n=12):依据发作级别和注射药量又进一步将其分为2个亚组:①K1组(n=6):右侧海马CA3区注入KA 2μg/kg(0.4μg/μl);②K2组(n=6):右侧海马CA3区注入KA 4μg/kg(0.4μg/μl)。K1组大鼠表现为II~III级者选6只,7天后行对侧海马组织学观察;K2组大鼠出现Ⅳ~Ⅴ级发作,持续时间约1.5h~2h者选6只,7天后亦行对侧海马组织学观察,模型制作过程中大鼠出现死亡或不符合模型要求者予以剔除并补充,以保证实验动物总数18只。2脑电图大鼠麻醉后固定于立体定向仪上,放置深部电极,待大鼠清醒后,按上述分组制作模型,描记脑电图。3大鼠行为学观察大鼠海马腹后部CA3区注射KA后,观察癫痫发作情况,并依据Racine六级癫痫发作评价标准,对KA致痫大鼠发作进行分级,按实验要求将大鼠分入K1和K2组。4大鼠海马CA1、CA3区及门区(CA4)组织形态学观察大鼠于注药或假手术后7天断头取脑,石蜡切片进行硫堇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注药对侧(左侧)海马CA1、CA3区及门区组织形态,并对其组织学改变进行分级(0级:无神经元死亡;I级:散在神经元死亡;II级:成片的神经元死亡;III级:几乎全部的神经元死亡),取左侧等级作为统计值。高倍镜下计数海马CA1、CA3区每1mm区段内细胞膜完整、胞核饱满、核仁清晰的锥体细胞数目,每张切片取左侧海马计数3个区段平均数为神经元密度(Neuronaldensity,ND)。本实验取注射对侧海马作为研究对象。结果1大鼠行为学表现sham组大鼠行为无异常。K1组共10只Wistar大鼠,右侧海马CA3区注入KA后其中有6只发作表现为Racine II~III级,3只为I级发作,1只为IV级发作,予以剔除。K2组共12只大鼠,均有癫痫发作,其中10只大鼠出现IV~V级发作,其中发作持续时间超过2h者,给予安定腹腔注射,发作终止2只,死亡4只,2只大鼠出现III级以下发作,不符合要求予以剔除。该组死亡率33%。2脑电图大鼠发作期脑电图显示明显放电,为棘波、尖波、棘-慢综合波、尖-慢综合波,sham组大鼠脑电图无明显异常。3大鼠海马CA1、CA3及门区(CA4)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显示,硫堇染色后sham组和K1组(小剂量海人酸注射组)对侧海马无明显损伤,组织学分级多为0~I级,海马CA1、CA3区及门区细胞无缺失,排列整体,形态完整,胞核饱满,核仁清晰,尼氏体丰富,细胞有突起。ND值sham组CA1和CA3分别为198±20.62和212±30.14;K1组CA1和CA3分别为186±19.45和208±27.73。K2组大鼠海马神经元可见明显损伤,表现为CA1、CA3及门区细胞缺失、排列紊乱,胞质浓缩、深染,细胞形态有典型的多角形变为三角形或不规则型,残存的锥体细胞周围可见较多的细胞碎片,伴有胶质细胞浸润,齿状回无明显的神经元缺失。K2组组织学分级II~III级,CA1、CA3区ND值为79±13.72和90±14.98,与sham组、K1组相比,组织学分级显著升高(P<0.05),ND值显著降低(P<0.05)。表明癫痫发作越严重,脑组织损伤越严重。在本实验中,只有当癫痫发作程度达到一定的水平,才能引起对侧海马神经元的损伤。为了排除KA本身造成的神经元损伤,我们选择K2组KA注射对侧海马作为研究对象,观察KA致痫大鼠给予依达拉奉干预后其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变化。第二部分癫痫损伤机制的探讨及依达拉奉对海人酸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保护作用2.1依达拉奉对海人酸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保护作用的组织学观察方法1动物模型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18只,体重260±20g,实验动物随机分为3组:①假手术组(sham)(n= 6)右侧海马CA3区注入与药物注射组等量的生理盐水;②KA模型组(n=6):右侧海马CA3区注入KA 4μg/kg(0.4μg/μl)。③依达拉奉组(n=6):右侧海马CA3区注入KA 4μg/kg(0.4μg/μl),术后即刻给予依达拉奉8mg/kg腹腔注射,每日一次,直至处死的时间点为止。模型制作过程中大鼠出现死亡或不符合模型要求者予以剔除并补充,以保证实验动物总数18只。注药或假手术后观察各组大鼠的行为学表现,于7天断头取脑,石蜡切片进行硫堇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注药对侧(左侧)海马CA1、CA3区及门区组织形态学特征。其余步骤同第一部分。2大鼠海马CA1、CA3区及门区(CA4)组织形态学观察(方法同第一部分)结果1大鼠行为学表现sham组大鼠无发作表现;KA模型组和依达拉奉注射组发作级别及潜伏期无明显差别(数据略)。2大鼠海马CA1、CA3及门区(CA4)组织形态学改变结果显示:sham组大鼠注射对侧海马CA1、CA3及门区无明显组织损伤(P>0.05),组织学分级多为0~I级,CA1、CA3区ND值分别为198±20.62和212±30.14;KA模型组大鼠CA1、CA3及门区可见明显的组织损伤,组织学分级多为II~III级,CA1、CA3区ND值为79±13.72和90±14.98,与sham组相比,组织学分级显著升高(P<0.05),ND值显著降低(P<0.01)。依达拉奉组大鼠海马CA1、CA3及门区可见少量、散在性神经元坏死,组织学分级多I~II级,CA1、CA3区ND值分别为101±16.85和135±22.17。与模型组相比,组织学分级显著降低(P<0.05),ND值显著升高(P<0.05),表明依达拉奉能够减轻KA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损伤,对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2.2依达拉奉抑制海人酸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凋亡过程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6只,体重260±20g,随机分为3组:①假手术组(sham)(n=6):方法同本部分2.1;②KA模型组(n=30):方法同本部分2.1;③依达拉奉组(n=30):方法同本部分2.1。模型组和依达拉奉组分别设4h、1d、3d、7d、14d 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于预订的时间点断头取脑,硫堇染色,观察海马组织学分级及ND值,TUNE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1大鼠行为学表现及海马组织学特征:同本部分2.1节。2 TUNEL染色结果sham组大鼠注射对侧海马CA1、CA3及门区TUNEL染色未见或偶见阳性细胞(P>0.05),KA模型组TUNEL染色结果显示阳性细胞从术后1d开始增多,3d达高峰,7d回落,14d后阳性细胞消失,模型组大鼠癫痫发作后1~7天内TUNEL阳性细胞数与sham组相比明显增多,有显著性差异(P<0.05);依达拉奉组在这一时间内TUNEL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模型组(P<0.05),但仍高于sham组(P<0.05 )。以上结果提示:癫痫发作时可引起以凋亡为主的神经元损伤,依达拉奉能够部分抑制癫痫发作后的神经元凋亡。2.3依达拉奉抑制海人酸致痫大鼠海马神经元脂质过氧化过程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6只,体重260±20g,随机分为3组:①假手术组(sham)(n=6):方法同本部分2.1;②模型组(n=30):方法同本部分2.1;③依达拉奉组(n=30):方法同本部分2.1,模型组和依达拉奉组分别设5min、6h、24h、72h、7d 5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6只大鼠,于预订的时间点断头取脑,分离左侧海马,检测左侧海马组织中SOD活性和MDA含量。结果1大鼠行为学表现及海马组织学特征:同本部分2.1节。2大鼠注药对侧海马SOD活性和MDA含量的测定结果结果显示:sham组各个时间点SOD活性及MDA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模型组于KA注射后6h可见SOD活性下降,MDA含量升高,于3d时SOD活性降至最低(P<0.01),MDA含量升至最高(P<0.01),随后SOD活性开始回升,MDA生成量开始下降,于7d时SOD活性恢复至基线水平;依达拉奉组于6h~72h时间段内SOD活性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MDA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以上结果提示,依达拉奉可有效的提高SOD活性并降低MDA生成,从而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起到保护神经元的作用。2.4依达拉奉对海人酸致痫大鼠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Wistar大鼠30只,体重260±20g,随机分为3组:①假手术组(sham)(n=6):方法同本部分2.1;②模型组(n=12):方法同本部分2.1;③依达拉奉(n=12):方法同本部分2.1。以上三组大鼠分别于术后24h和8w行Morris水迷宫试验,进行认知功能和运动能力的检测。结果1定位航行试验(Place navigation test,PNT)逃避潜伏期各实验组大鼠于24h开始的PNT中,各时段逃避潜伏期无显著性差异(P>0.05),模型组、依达拉奉组在8w时开始的PNT中,与sham组相比大鼠各个时段的逃避潜伏期均明显延长,有显著性差异(P<0.05);依达拉奉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且有显著性差异(P<0.05)。2空间探索试验(Spatial probe test, SPT):在原平台象限中游泳时间的百分比和穿环数各组大鼠在原有平台象限内游泳的时间明显高于其他象限;模型组和依达拉奉组在造模成功后24h开始的STP中,与sham组相比原平台象限内的游泳时间、穿环数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随着发作时间的延长,模型组和依达拉奉组大鼠于造模成功后8w开始的STP,与sham组相比原平台象限内的游泳时间明显缩短,穿环数明显减少,有显著性差异(P<0.05)。依达拉奉组与模型组相比,大鼠在原平台象限内的游泳时间明显延长,穿环数明显增多,有显著性差异(P<0.05)。以上结果提示:长期、反复的慢性痫性发作可引起认知功能减退、学习记忆能力下降等表现,依达拉奉可部分改善由于癫痫发作引起的认知功能障碍。结论1在KA大鼠致痫模型中,观察癫痫发作本身所致的神经元损伤以及干预后的变化情况,较为理想的参数为4μg/kg (0.4μg/μl)KA一侧海马CA3区注射,将对侧海马作为研究对象。2在KA大鼠致痫模型中,KA致痫大鼠癫痫发作严重程度与KA用量成正相关,大鼠海马神经元损伤程度与癫痫发作严重程度成正相关。3严重的癫痫发作导致的神经元损伤可能与神经元凋亡及自由基生成量的增加有关,依达拉奉可部分抑制以上现象的发生。4长期反复的癫痫发作可导致大鼠认知功能障碍,而依达拉奉可有效改善癫痫大鼠的认知功能。
其他文献
目的:研究沙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及美满霉素干预后脑组织中Hsp22和c-fos的表达变化及相应的保护机制。方法:(1)动物分组:健康雄性蒙古沙鼠5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I/R)、美满霉素干预组(MI/R);观察在脑缺血再灌注后6h、1d、3d、7d的各相应时间点Hsp22及c-fos的表达;(2)模型制作:对照组沙鼠予以夹闭双侧颈总动脉10min后再灌注;假手术组沙鼠仅分
目的对125例急性胆红素脑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分析各种病因、临床特征及实验室检查与诊断的关系,尽早诊断并干预治疗,以期改善预后、降低致残率及致死率。方
目的:使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C(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C,VEGF-C)与肝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HGF)联合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
为提高生产菌株的产酶水平,本文采用响应面设计方法优化了 1 株产黄嘌呤氧化酶诱变菌 Arthrobacter,UW6的培养基组成.首先用 Plackett-Burman 设计出影响产酶的 3 个重要的培
摘要:针对拾振传感器在传统生产装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用有限元仿真对其关键部位的装配应力进行了分析,并结合工业机器人在其他领域中的应用,搭建了一套可实现拾振传感器定位、视觉和力觉检测的装配系统,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结构与组成,建立了装配应力模型,并对SCARA机器人的装配应力进行分析,表明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关键词:拾振传感器;机器人;装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
目的:观察异氟醚麻醉对老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和海马结构nNOS的影响。方法:采用一次性被动回避反应筛选出105只记忆良好的22月龄SD大鼠,随机分为C组(对照组,n=50)和I组(异氟醚组,n=55)。C组为吸氧对照组,老龄SD大鼠只吸入含40%氧气的空氧混合气体2小时。I组大鼠置于连接于麻醉机螺纹管回路中的自制麻醉箱中,通过异氟醚挥发罐调节异氟醚浓度为3%行麻醉诱导,待翻正反射消失后(约10±2m
目的:分析良恶性胸腔积液的临床特征,进一步明确胸腔积液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0月至2013年12月桂林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内科收治的临床诊断胸腔积液患者477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