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批评话语分析(简称CDA)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一门新兴的话语分析方法(辛斌,1996)。它把话语当作一种社会实践,旨在通过分析语言,权力和意识形态三者交互关系来提高人们对诸多社会问题中不平等关系的语言批评意识,如种族歧视、性别歧视和教育不公平等问题。近年来,我国医患关系日趋紧张,医患矛盾时有发生,以往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此进行了探究,但运用批评话语分析的研究为数不多。因此,本文在韩礼德(2004)系统功能语法的基础上,对从南昌一所三甲医院收集到的语料进行批评话语研究。在定量分析的基础上对转写出的30例有效的医患对话进行定性分析,旨在从批评话语分析的角度揭示医生身份建构的过程,拟解决以下研究问题:1.意识形态是如何被体现于医生身份建构过程中?2.权力在医生身份建构过程中起什么作用?3.支配是否会影响医生身份的建构?经过对语料进行详细的分析,本文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医生身份的建构主要借助于意识形态、权力和支配三个方面,对此概念功能、人际功能以及话轮转换理论可以做出解释。首先,概念功能是揭示意识形态的有效手段。通过及物性的分析不难发现,医生惯用物质过程,且注重事情本身,易忽略参与者和环境成份。利用概念隐喻(包括名物化及过程转换),医生以隐喻的方式略去了动作的发出者,将事件打包成一个事实或状态,隐性地引导患者相信其做出的诊断。在此过程中,医生悄无声息地构建了其作为“掌控者”、“指挥者”以及“医学专家”的身份。其次,小句基本言语角色和情态揭示了医生和患者之间存在不对称的权力关系。医生的询问、命令及对患者病情的陈述主要源于他们较高的机构地位和专业的医学知识,在此过程中,医生主要构建了其“医学专家”的身份。此外,医生更倾向于使用显性主观的小句以及高量值的意态化表达来建立其权威身份。最后,支配在医生身份建构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分析发现,话题的启动和控制均掌握在医生手中,即医生掌控着话题的开始、发展以及结束。他们在极少被打断的情况下频繁地打断患者。此外,医生和患者在话轮数量及长度上相差甚微,但医生仍处于支配地位。因为医生经常对患者的提问不予以答复,尤其是与诊疗无关的询问。在此过程中,医生以直截了当的方式来掌控会话,从而成功地构建其“组织者”、“控制者”的角色。本文为解释此社会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角度,并有利于进一步提高大众的批判阅读意识,也为缓和医患关系紧张局面,探究新型的平等、互动、合作的医患关系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法和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