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通过临床试验对国产聚乳酸口腔隔离膜与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膜)进行比较,评价聚乳酸口腔隔离膜在上前牙区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临床效果。方法:招募48名上颌前牙区缺牙且需要进行引导骨再生的受试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各24人,每位受试者均接受种植牙手术并同期进行引导骨再生。试验组使用聚乳酸口腔隔离膜,对照组使用Bio-Gide膜,骨填充材料均采用Bio-Oss骨粉。于术后1周和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临床试验对国产聚乳酸口腔隔离膜与可吸收胶原膜(Bio-Gide膜)进行比较,评价聚乳酸口腔隔离膜在上前牙区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临床效果。方法:招募48名上颌前牙区缺牙且需要进行引导骨再生的受试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两组,每组各24人,每位受试者均接受种植牙手术并同期进行引导骨再生。试验组使用聚乳酸口腔隔离膜,对照组使用Bio-Gide膜,骨填充材料均采用Bio-Oss骨粉。于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随访,观察伤口愈合情况,有无伤口裂开、感染等;术后6个月行种植二期手术,使用种植体动度测量仪测量种植体动度(ISQ值),评价种植体存留率;术后即刻及术后6个月随访拍摄锥形束CT(CBCT),比较两组术后6个月唇侧牙槽骨平均厚度的变化值;于术后18个月记录并评价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情况,包括探诊深度、菌斑指数、改良出血指数;同时根据牙列缺损种植义齿修复专表(OHIP-I)评价患者满意度,并用SPSS 22.0软件对所有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被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伤口愈合情况:两组受试者在术后1周和术后1个月随访时,45名受试者伤口愈合良好,3名受试者出现膜暴露情况,其中试验组膜暴露率为8.33%,对照组膜暴露率为4.17%。两组伤口愈合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种植体存留率:48颗种植体在术后6个月均形成良好的骨结合,ISQ值结果为试验组:71.67±4.30,对照组:72.83±5.63,两组种植体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种植体存留率为100%。(3)术后6个月骨量变化:试验组唇侧牙槽骨平均厚度变化为(-0.53±0.34)mm,对照组为(-0.51±0.46)mm,两组唇侧牙槽骨平均厚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术后18个月种植体周围软组织情况:试验组探诊深度、菌斑指数、改良出血指数分别为:(3.27±0.67)mm、1.21±0.78、1.25±0.89;对照组探诊深度、菌斑指数、改良出血指数分别为:(3.07±0.47)mm、1.08±0.72、1.08±0.83,两组均为无统计学差异(P>0.05)。(5)两组受试者满意度评分:试验组:2.17±0.96;对照组:2.08±1.31,两组受试者均比较满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试验中聚乳酸口腔隔离膜在上前牙区种植中引导骨再生的效果与Bio-Gide胶原膜相当,在临床上可以选做引导骨再生技术的屏障膜使用。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研究对比不同类型、不同曲张程度精索静脉的差异性变化,分析精索静脉曲张(varicocele,VC)血管病理变化规律,探讨VC发病机制和原理。方法:1.实验组: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男性科自2018-2020年行经外环口以下途径的显微镜下精索静脉结扎术(microsurgical varicocelectomy,MV)手术的患者,共25例,年龄19-35岁,中位年龄24岁,以术中获取的精索内
研究背景及目的:心脏骤停(cardiac arrest,CA)指心脏的正常泵功能突然丧失,导致患者失去意识、呼吸及循环体征的急重症,若未迅速予以纠正,患者将在短时间内猝死。即使现如今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技术已广泛普及,CA患者的自主循环恢复(return of spontaneous circulation,ROSC)率有所提高,但出院生存
背景膀胱癌是世界上第九大常见癌症和第十三大最常见的死亡原因。在男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第7位,女性第18位。根治性膀胱切除术(radical cystectomy RC)加尿流改道(urinary diversion UD)是具有进展高风险的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和局限于器官的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标准治疗方法。虽然目前手术技巧不断进步、术前准备不断优化、围手术期护理水平不断提高,但其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仍未明显
研究目的:胎儿生长受限是常见的严重影响胎儿和新生儿健康的疾病,是围产儿死亡的第二大常见原因。有研究表明胎儿生长受限者胎盘病理改变可能导致胎儿生长受限的发生,但目前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本实验通过研究胎儿生长受限患者与正常晚期妊娠患者分娩前血清及分娩后胎盘组织中WNT2基因m RNA及蛋白的表达差异,探讨WNT2基因在胎儿生长受限发病中的作用。研究材料及方法:收集2018年08月至2020年12月于青岛
目的:本研究探讨单点与多点扫描模式下行全视网膜激光光凝术(Panretinal photocoagulation,PRP)对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on-proliferative diabetic retinopathy,NPDR)患者视网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比较。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选择青岛大学附属青岛市市立医院眼科中心2019年1月至2020年7月期间临床确诊为重度非增殖性糖尿病视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青岛市城市和农村5岁重度低龄龋病儿童和健康儿童龈上菌斑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特征,探讨龋病发生的微生物病因学机制,甄选潜在的龋病相关微生物因子,建立龋病预测模型,填补青岛地区5岁儿童乳牙列龋病宏基因组学研究的空白,为当地儿童龋病的预防和诊断提供新思路。方法:本研究共采集青岛市5岁儿童龈上菌斑样本63份。根据龋失补牙面数(dmfs)分为32例患重症低龄儿童龋的儿童(高龋组;dmf
目的:研究细胞色素P450 4A11(CYP4A11)及瘦素受体(LEPR)在肾透明细胞癌(CCRCC)中的表达情况,分析CYP4A11、LEPR的表达结果与CCRCC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预后的关系,初步探讨二者在CCRC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收集151例CCRCC及48例癌旁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CYP4A11、LEPR在CCRCC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表达差异,分析CYP4A11、
目的:1、基于蒙特卡洛模拟法(Monte Carlo simulation,MCS)建立模型以描述中国儿童血铅水平(Blood lead levels,BLLs)及其变化趋势,并验证该模型的可靠性和准确性;2、研究近三十年来中国118岁儿童的平均血铅水平及其时间变化趋势;3、探讨中国儿童血铅水平与地区、年龄、性别等因素的关系;4、为政府制定更具有针对性的防铅控铅政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建模及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