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译活动通常涉及到两种语言与文化。随着国际文化交往的日益频繁,当前的翻译理论研究也相应向文化倾斜,“归化”与“异化”这一对与翻译中的语言、文化因素密切相联的策略成为翻译界讨论较多的话题之一。从翻译目的以及译者的个性因素出发,本文运用目的论理论和译者的主体性对“归化”与“异化”在文学翻译中的选择问题进行了探讨。全文共分为五部分。 序言,首先回顾了以往“归化”与“异化”的研究成果,总体上总结出了两大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归化”与“异化”是相互排斥、互不兼容的两种策略,在翻译活动中只可选择其一而从之;另一种观点虽承认“归化”与“异化”之间的互补关系,也赞同译者应在两种策略之间寻求一个平衡点,但它的研究重点却是“归化”与“异化”在何种情况下需被应用。这些研究毫无疑问都属于规定性的研究,最终目的是要制定出在实践中运用“归化”与“异化”的具体原则。两种观点回避了翻译的不同动机以及译者个性的多样化等问题。 第一章,“归化”与“异化”涉及的基本问题。首先对文化和语言的基本概念进行了界定,接着阐述了翻译、文化与语言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然后介绍了“归化”与“异化”的概念,最后探讨了“归化”与“异化”的两个基本操作层面: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 第二章,与翻译目的相关的因素。任何翻译活动都具有一定的目的性。译者通过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来达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本章通过分析目标读者,文化交流,译者肩负的任务,以及经济利益等与翻译目的息息相关的因素来探讨“归化”与“异化”两种翻译策略在文学翻译中的使用,进而了解这些因素是如何对“归化”与“异化”之间的选择造成影响的。 第三章,与译者个性相关的因素。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翻译策略的最终决定因素,其个性因素必然会对翻译策略的选择造成影响。本章从译者的个性出发,具体探讨了译者的文化态度、理论倾向、翻译风格倾向以及译者的文学素质修养等因素,分别论述了它们是如何影响译者在“归化”与“异化”之间的策略选择的。 在前三章分析的基础上,本文最后得出结论:文学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之间的选择虽有规律可循,但并不完全有定法,译者不必墨守陈规,一味坚持以往研究总结出来的翻译方法与原则。本文作者认为以往在“归化”与“异化”选择问题上所做的研究有失偏颇。她认为“归化”与“异化”是文学翻译中不可或缺的两种可供选择的翻译策略,两者互为补充,关系并不矛盾,都有其存在的可行性、必然性和合理性;其次,没有必要对“归化”与“异化”的选择使用做出规定性的要求。两者的运用与选择应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与不同的翻译动机结合起来。同时鉴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和举足轻重的地位,译者的个性因素同样不可忽视。因此文学翻译中指导“归化”与“异化”的选择策略也必然是非具体的、动态的。译者应用辨证的观点来看待“归化”与“异化”之间的选择。